預購

在黑暗中相遇

  • 作者:謝哲青
  •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5/10/07

  • 定價:480元
  • 優惠價:79379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33-4349-3
  • 系列:謝哲青作品
  • 規格:平裝/256頁/大18JK /普通級/全彩印刷
  • 分類:散文/旅遊
好書分享:
內容簡介

黑暗是一面溫柔的倒影,
照見曾經掙扎、充滿渴望的自己。


謝哲青2025年全新創作!

一場從終點回溯原點的靈魂告白,
一部幻生自傷痛與希望的陰翳禮讚!


自我的探索、永恆的寂寞、死亡的記憶、靈魂的歸宿……

也許,我們所有的旅行,
都是為了遇見這樣的片刻:
在黑暗裡,接受自己的脆弱,
然後,繼續前行……


❈ ❈ ❈

黑暗,不單意指隱匿,更是由秘密織就的沉默。
黑暗,也不是空洞虛無,盲目無明。
它穿透已知、未知與無知,
帶我潛行至靈魂最深邃幽微的角落,
揭露最曖昧隱晦的心事。


在時光的盡頭,我的旅程有返途,也有歸路。
所有留連、依戀、緬懷與難捨,
都在不肯離去中,一一告別。
過了好久,我才明白,所有的離我而去,
或許,有那麼一天,能在黑暗中,重逢。
――謝哲青


生命中每一個片刻,我們就像站在一張不斷拋出提問的答題台前,反覆進行人生的選擇題。直到世界在眼前凋零,靈魂沉入最深的海底,猛然驚覺,我們已被黑暗重重包圍。但黑暗並非危險的存在,而是看清自身輪廓的唯一背景,並在與世界的對峙中,為我們揭示生命的真相。

其實,沒有什麼比流浪更加矛盾。要追尋什麼?把持什麼?每一種選擇,都是對極限的試探,每一個遺憾,都是對脆弱的承認。唯有凝視黑暗,傾聽沉默,才能洞悉靈魂的掙扎,就像書中的10個藝術心靈――不完美、充滿傷痕,卻真實無比。一如黯淡之後的星光更加迷人,歷經磨難的生命,也將更加璀璨耀眼。

▍書封設計說明


【生成的瞬間】
我們從黑暗中學會想像,然後創造。
畫面像是在靜默中浮現、蔓延的思緒痕跡,
不是表現黑暗本身,而是黑暗中思想的生成節奏。
圖像從模糊開始,向外擴張,
對應「起於未知→聯想→創造」的心理三段式。
創造不是來自光,而是從黑暗深處不斷浮現的念頭。
――設計師/蔡南昇


10個在黑暗中掙扎的藝術心靈,
10場穿越回憶餘燼的的生命突圍!


▍遇見.永恆|與神較力的使徒――雅各
超越性的假設,或許意味著,孤獨與永恆之間有某種聯繫。
我們只有在孤身一人時,才可能遇到、看到、聽到,甚至是,與神搏鬥。


▍遇見.寂寞|瞻望愛情的詩人――茨維塔耶娃
她若活在今天,命運會不會對她多點體貼?她懂得愛、願意愛、也勇敢愛,
即使在時代的無情中滅絕自我、燔祭自我,也要去成就一段愛。


▍遇見.曾經|雕刻記憶的紳士――納博科夫
面對碎裂缺角的紀念回憶,斷捨離,應該是不置可否的順勢療法。
那曾經百轉千迴、奮不顧身的,原來,在我們別過頭後,就無足輕重了。


▍遇見.希望|尋光的畫家――梵谷
他的人生如同一部暗黑版的《追憶似水年華》,他將苦苦掙扎的傷感向下延伸,
在沉窒的黑暗中汲取自我顯化的能量,同時也向上生長,捕捉太陽,捕捉希望。


▍遇見.歸宿|平庸邪惡裡的倖存者――策蘭
我看到「存在」如何壓垮人的靈魂:歷史的創傷、個人的悲劇,
以及信仰的失落,都在塞納河的流水中找到了最終的歸宿。


▍遇見.幽遠|深海中的漂流者――亞歷山大
坐入玻璃潛水鐘的國王,命令臣子將他沉入最幽遠的黑暗。
但上岸之後為何餘悸猶存,直說海底是一個連諸神也想遺忘的可怕所在?


▍遇見.沉默|找尋靈魂出口的小說家――昆德拉
沉默,究竟是為了文學?或是其他晦澀不明的原因?
他為自己的生活貼上封條,禁錮在漫長的無言中,生怕陌生人,偷走他的靈魂。

關於作者
謝哲青

當代知名藝術說書人。
透過旅行、閱讀與書寫,
優遊於不同的文化疆域。

以深厚的底蘊和生動的文字,
刻劃人性的衝突與掙扎,
洞見生命的本質與未知。

他說的是藝術,寫的其實是人。
他以觀看為經,探索為緯,
帶你看見人間之美,尋找時間的方位。

謝哲青Facebook:www.facebook.com/ryanhsieh1118
目錄

序:故事的起始與終點
荒原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記憶之所以成為記憶
尋光之路
當我們談論黑夜
沉沒
他從冷戰走來
我的人生,你的謎題
今世今生,無所歸止
在黑暗中相遇
後記:所以,選擇了遠方

內容試閱
我的人生,你的謎題




「這是理所當然的前提。益智問答玩家能答對問題,都有相應的理由。也就是要有相關的經驗,足以用來答對益智問答的題目,沒有相關的經驗就說不出答案,這太理所當然。
有時候我們在回答題目時,感覺是用自己的經驗來當濾網,從廣大的世界撈取答案。人活著,濾網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密。我們會發現,原來世界的多樣化超乎想像。這份體驗會震撼我們,震撼的次數愈多,益智問答的解題能力就越強。」
――小川哲《你的謎題》(君のクイズ)

如果,我們的人生,以益智問答競賽的方式重現,如何?
「哲青哥,二號機。」
白灼刺眼的棚燈,讓錄影現場如正午般明亮。前一夜失眠,再加上長時間的錄影,五感知覺愈來愈不真實。除了三公尺外的提示螢幕,以及右側的主持人以外,我,什麼都看不清楚。
現場空氣微妙緊繃著,我閉上眼睛,輕輕地將身體重心從右腳挪至左腳,並將意識專注在呼吸上。
我們所身處的世界,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聲音、振動、光線、色彩、氣味,甚至是電場與磁場……然而,所有的生命形態都受到與生俱來感官功能的限制,只能感受這大千世界的一小部分真實,而這有限的感官真實有個特別稱呼――「環境界」(Umwelt)。這是德國動物學家魏克斯庫爾(Jakob von Uexküll)在一九○九年所提出的學術名詞,特別用來闡述動物在周遭世界能感覺到、體驗到的一切,也就是我們對世界的「感知」。
超頻、異常、過量的感官刺激,能讓人提高警覺。但這些立意良善的原始本能,在現代生活中就成了精神負擔,甚至,殘酷地剝奪睡意。這其實是種相當有名的現象,叫做「第一夜效應」(First Night Effect)。首位觀察到並提出相關理論概念的,是被德國《明鏡》週刊譽為「動物靈魂的愛因斯坦」的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他注意到灰雁、疣鼻天鵝、綠翅鴨等雁形目鳥類,在陌生環境睡覺時,仍會保持高度警覺性,就像許多人會「認床」一樣睡不安穩。發生的原因,直到幾年前腦神經學家透過睡眠檢測,才有了確切答案:每次睡覺,動物的大腦有半邊像夜班守衛般徹夜保持警戒。有些海洋哺乳動物及鳥類,像是海豚或鴨子,有時候也只用半邊腦子睡覺,尤其感受到被掠食的風險升高,睡覺時就可能會睜著一隻眼閉一隻眼,半邊大腦清醒,另一邊的大腦則沉沉睡去。
我睜開眼,彷彿如夢境中醒來,圍繞在身旁的光漸漸消散,答案就在眼前。
「我的答案是C,鴨子。」我別過頭去,對前節目搭檔致意。
「這題答對了,你就會進SUPER 9。」主持人轉過來,「你為什麼這麼確定?」

◎「博學」與「多聞」的魅力

我……more
1 2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