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義【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

Populismus

  • 作者:楊.路德維希
  • 譯者:麥德文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0/10/26

  • 定價:299元
  • 優惠價:79236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9314-74-9
  • 系列:我思
  • 規格:平裝/192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政治
好書分享:
內容簡介

簡化問題、挑釁對手、鄙視媒體、激化恐懼、散播陰謀論……
這樣的政治人物,你是不是也似曾相識?


「CNN記者獎」得主帶你看穿民粹主義者如何用煽動話術玩弄事實,
認清我們與「民粹之惡」的距離!


「民粹主義」一詞源自拉丁文「populus」,意即人民。在民粹主義者眼中,「我們即人民,而且只有我們才是人民。你們這些想法不同、長相不同以及信仰不同的人,你們不是人民的一分子!」
民粹主義者常會透過大幅簡化問題,激起民眾的恐懼感。他們喜歡宣稱是「沉默多數」的唯一代表,將自己塑造成重大危機的救星。從美國總統川普、英國首相強森,到巴西總統波索納洛、菲律賓總統杜特蒂……民粹主義政治人物在全世界都聲勢正隆。但為什麼選民會把票投給這些人?他們是如何說服大眾的?他們對民主政治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CNN記者獎」得主路德維希從頭梳理「民粹主義」形成的歷史,揭示民粹主義者如何將語言當作武器來玩弄事實、批評媒體、製造恐懼和憤怒,帶你看穿民粹主義者的話術,告訴你民粹主義者為何如此危險以及公投為何不必然是最佳的選擇。
民粹主義是一種對社會問題過度反應的警訊,但民粹主義也能讓我們重新認識民主的本質。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輕信權威,不要屈服於恐懼,用理解代替爭論,我們就能將對民粹主義的反思轉化成改革社會的力量!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Youtuber說書人】超級歪 超級Y 專文推薦!【哲學雞蛋糕腦闆、沃草烙哲學主編】朱家安、【公民教師】周維毅、【公民教師、《思辨》作者】黃益中、【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黃涵榆、【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管中祥 一致盛讚!

關於作者
楊.路德維希Jan Ludwig

生於1983年,在德國及法國的大學主修哲學和歷史,於漢堡的亨利南仁新聞學院進修後踏進新聞界,目前定居於以色列。
2015年,他和亞歷珊德拉.洛伊寇夫共同贏得「CNN記者獎」。現任德新社編輯,同時以自由記者的身分撰寫有關中東、歷史等知識性報導。
內容試閱
推薦序──
每個公民,都有知的權利 《明鏡》週刊副總編輯/蘇珊娜.拜爾

跟我一開始當記者的時期相比,我常想,雖然職業名稱沒有變,但工作形式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
我的記者生涯始於一九八九年的秋天,也就是柏林圍牆倒塌前幾個禮拜。當時,我剛搬離家裡,在一間報社工作。報社在一個小城市的郊區,我的工作就是報導這個小城市的新聞。
坐在大辦公室裡聽著一樓的印刷機印報紙的聲音時,同事與我都心知肚明,幾個小時前寫的東西,大概只會有一天的壽命,接著他們就會消失在垃圾桶裡。
那時辦公室裡還聽得到打字機答答的聲音。當時也有電腦,但是必須要輸入長又複雜的密碼,才能使用繁複的文書處理系統。沒有半個同事家裡有電腦。
報紙的版面得用一種特別的尺和非常尖銳的鉛筆在紙上設計。當時也沒有手機。黑白的照片,必須使用一種非常刺鼻的藥水沖洗,沖洗照片還得到大辦公室隔壁的暗房裡。
由於一般人認為地方記者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人,我們通常都會受到特別的禮遇。有一次我要報導一個鑽石婚宴會,卻太晚赴約,結果在場的人問我為什麼地方記者的汽車上沒有跟警車一樣裝警笛,畢竟我們也算重要人物,需要在事發的第一時間就抵達現場。
當時,公開發表文章是一件非常特別的事。人人都可發言的網際網路,可說是陌生名詞。寫作和發表在當時是作家跟記者才享有的特權。
這一切已經是二十八年前的往事了。
現在的我整天都坐在電腦前面,就連出門在外我也不忘帶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新聞更新的速度不再是一天一次,而是分秒必爭。現在大部分讀者不知道寫文章的人是誰,不像過去在小地方有很多人認識報社的記者。
我並不是要說過去的時光就一定比較好,只是時代變得非常的不同。這些變化帶來好處,當然也會有缺點。本書作者卡洛尼娜.庫拉描寫了數位化如何改變新聞工作,也解釋為什麼記者不像以前一樣受人重視;此外,為什麼這樣的變化會帶來一些難題,但也是另一種轉機。
新聞工作者職涯中的過去和現在的相異之處,並不是單純用時間變遷就能解釋的:現在的我不再為地方小報工作,而是在一家新聞週刊任職。《明鏡》週刊的總部位於漢堡,但是我們很少報導城市裡的新聞,取而代之的是全世界的新聞。有些讀者可能知道我們是誰,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只是陌生人。我們跟地方記者不同,我們距離讀者較遠。但是我們的工作核心本質其實和地方記者差不多。
為了報導新聞,我得即時趕到事發現場,或是重回事件發生地點。卡洛尼娜.庫拉在本書描述的則是用另一種方式產生的文章。這些文章的基礎是謠言、未經查證、甚至是有意散播或複製的消息。這些來自謠言的假訊息已經散播全世界了,根本無法清理。
對讀者來說──順道一提,新聞工作者也是普通讀者──要分辨假新聞與符合新聞工作規範的文章,並沒有那麼簡單。
正因如此,這本書就顯得更重要。書中不但解釋了兩者差異之處,也告訴讀者新聞工作的來龍去脈,以及真正的新聞和假新聞的差異為何。
每個公民都有知的權利,所以新聞自由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元素。每個公民應有意識地善用這個權利。這本書將帶領我們成為懂得批判思考的讀者。







推薦序──
每個人都肩負啟蒙的責任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

假新聞到底長什麼樣子?
還有人在為真相而奮鬥嗎?
我們該做些什麼,才不會成為散播假新聞和謊言的幫兇?

以上是本書作者開宗明義詢問讀者的問題,此刻的你是否心中已經有了答案?二○二○年初,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中心針對全球四十個國家或地區進行了一項大規模調查,結果發現對新聞抱持信賴者只有三成八,對社群媒體上的新聞信任度更只有二成二。此外,有五成六的受訪者對於分辨網路訊息的真假感到憂慮。從此一調查來看,如果身為全球公民一分子的你,也對假新聞或假訊息的問題感到困惑,其實不算特別。但如果你根本不想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事情就麻煩了。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許多專家與機構都發出警訊,我們正處於所謂「後真相」的時代,亦即一個不怎麼在……more
1 2 3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