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樣工作下去,總有一天我會死……
94%上班族想離職!我們的職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LinkedIn前總編輯,為每個人創造幸福的新世代工作提案!
【哲學作家】朱家安 專文導讀!
我們的職場壞掉了,
當倦怠不再是個案,
而是影響巨大的結構性問題,
我們是否擁有修復它的對策?
●工作世界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公平」?
●週休三日有機會成為常態嗎?
●減少待在公司的時間,其實是解決職場霸凌最好的方法?
●失業率低,不代表勞工就能獲得良好的報酬及安定的生活?
●常看到低薪的行業抱怨找不到員工,但其實這才是良好的發展?
氣候危機、地緣衝突、通貨膨脹,明明世界正處於危機之中,我們卻不得不像往常一般繼續工作。彷彿永遠做不完的工作持續入侵我們的生活,除了工作賺錢,下了班也還要照料家庭、忙碌家務,這一切,都讓我們疲憊不堪。
大多數在職場上打滾的人,應該都有過身心俱疲、提不起勁的經驗。傳統的方法越來越難以解決這些問題,有些人已經得出結論,他們的解決之道不在職場中,而是「離開」,這也促成了歐美盛行的「大離職潮」。
但在走到最後一步──離職換工作之前,我們其實還有許多方法,本書針對現今職場的現狀,揭開許多傷口,卻也同時掏出絆創貼,提出許多得以讓工作維持高效運作,並讓所有人都盡可能地擺脫職業倦怠的有效策略,只要你開始閱讀本書,就是改變的開始,所有人都能夠幸福工作的世界,絕非夢想。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數位轉型顧問】李全興(老查)
【台積電「跨世代溝通」指定講座、陽明交大EMBA兼任副教授】李河泉
【謙眾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周宇修
【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林淑慧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教授、台灣員工協助專業協會常務監事】洪瑞斌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
【全職交易人】梁展嘉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陳芬苓
【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劉奕酉
強力推薦!
引言
第一部
我們大家都累壞了
再也沒人有興趣工作(尤其是Z世代)
大離職潮
急切雇用
第二部
要是我們大家都少做一點會怎樣?
要是我們隨處都能上班會怎樣?
要是工作真的公平會怎樣?
要是我們把自己組織得好一點會怎樣?
要是我們為了全球氣候工作會怎樣?
要是我們不要為了夢幻工作做到死會怎樣?
我們如何擺脫集體倦怠,終於更好地工作
致謝
導讀
當工作長成怪物,人類能如何?
【哲學作家】朱家安
大多數人不喜歡工作。雖然一定會有人抗議說,是工作讓他過得充實有意義,並指出許多退休人士避免空虛的方式就是去做志工,不過我聽過一個說法「如果工作真的那麼棒,那就是你付錢讓公司讓你去工作,而不是倒過來」 。確實,做志工沒薪水,但要是你現在的工作沒薪水,你還願意做嗎?這就是我們跟財富自由的人之間的差別,而大部分工作在金錢之外的價值,顯然沒有高到讓人願意無償去做。
然而,工作也是現代人類生活的核心預設:要是你是正常人,那在這輩子裡,要嘛你已經退休、不需要再工作,要嘛你正在工作,要嘛你正在找工作,要嘛你正在為成為一個找得到工作的人做準備。有時候這種準備在你出生前就已經開始,伴隨著胎教和精選音樂。在過去性別分工僵固的「男主外、女主內」時代,有一半人口看起來沒工作,但其實他們有工作,只是沒薪水。
而且,在大部分的階段,你往往需要當下或未來的工作來定義自己。認識新朋友,人們常用工作來自我介紹,我不會說我是「魂系玩家」 ,而是說我是作家和講者,主要領域是哲學。在我出社會之前,則介紹自己是念哲學系的,而若有人對這答案有疑惑,也不會是因為它不準確,而是它似乎顯示我將來可能找不到工作(幸好我有找到!)。
對我們來說,工作如此天經地義,根本不會去想,如果不工作,我們還能如何。然而工作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辦事拿錢」只是冰山一角,往下挖,可以看到工作如何和文化生活盤根錯節,並且影響或阻礙人類活出美好人生。例如:
資本主義讓工作缺乏意義:馬克思主張,工業化和資本主義改變了工作樣貌,讓勞工更難從工作獲得意義。在《狗屁工作》裡,人類學家格雷伯(David Graeber)進一步說明,資本主義社會如何產生各種毫無意義的工作,並且威脅從業人員的身心。
但你又得用工作證明自己:在《成功的反思》裡,哲學家桑德爾(Michael Sandel)警告我們,社會已經改變我們衡量自身價值的方式,讓我們傾向於用主流成就來評價彼此,在這種不幸的處境中,你的工作在社會鄙視鏈上的位置至關重要。
資本主義開始暴走:在《哲學能做什麼?》裡,哲學家葛汀(Gary Gutting)指出資本主義讓企業必須持續營利競爭,否則就會倒閉。然而,當企業使用計畫性汰舊、廣告操弄欲望等方式來賺錢,我們也離理想的資本主義更遠。在這些情況下,市場不再傾向於服務人類,而是操弄人類來維持自己的運轉。
工作不會消失:除非出現政治上的巨大改變,否則工作和上述文化都不會消失,這不是因為人類真的需要工作,而是因為人類無法阻止資本主義暴走。在《人生4千個禮拜》裡,作家柏克曼(Oliver Burkeman)討論技術進展後人類工時不減反增,通訊軟體和生產力軟體理當減少人類的工時,但往往帶來反效果。
觀念上,人類必須工作:面臨AI崛起,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 和作家布雷格曼( Rutger Bregman) 都考慮全民基本收入和更短的工時。但這些倡議遇到的一大阻礙,就是「你不工作憑什麼拿錢」的既有觀念。這相當荒謬,人類創造機器和AI,最終理想不就是為了讓自己有天可以不再工作嗎?
人類的生產力越來越高,工時也越來越高,這現況完全沒道理,而且不能期待那些在資本主義裡被逼迫持續競爭的企業基於市場考量去促成改變。人類需要意識到自己討生活的方式出了問題,並且對於改變具有足夠想像力,才有機會突破困境。
韋柏(Sara Weber)的新書《世界要完蛋了,我卻還要工作?》值得一讀,就是因為它提供了這一刻我們需要的觀察和眼界。
在本書第一部分,韋柏描述了人類的「倦怠」現況,現代人無法從工作獲得動力和意義,而且他們的時間和氣力被工作耗盡,無法做其他充實和快樂的事。那些協助人類輕鬆工作的工具和技術,我們現在手上掌握的比歷史上任何人類都要多,但我們還是累成這樣,簡直匪夷所思。我們人類不是很聰明嗎?要不是夠多人做錯了夠多事,怎麼會落到如此境地?
在本書第二部分,韋柏討論各種有機會改變現況的破口:我們有機會減少工時嗎?在家工作、隨地工作會有幫助嗎?勞工運動呢?人力資源上的DEI 考量呢?然後,性別平等和這有關聯嗎?
韋柏的討論相當具體,例如,就算企業開放隨地工作,員工依然可能擔心印象分數影響升遷,每天乖乖進辦公室,因此韋柏介紹「護欄」和「界線」這對概念,提醒企業說,在嘗試這些新做法時,得要主動創造護欄,別讓員工必須捍衛自己的界線。
又例如「屏障權」,用來保護員工在下班時間不受到公事訊息、郵件和電話打擾。當科技滲透生活,使用科技的企業也有本事滲透生活,要改變人類倦怠的現況,我們不但需要新的社會規約,也需要新的社會文化。
還有「便利性」。我們臺灣人時常自豪於臺灣社會的各種方便,我們有不打烊的便利商店、便宜又有效率的大眾運輸和快遞服務。韋柏則提醒我們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當一個社會在某個地方非常方便,這往往是因為某些人受到壓榨,在惡劣環境下工作。工作和生活一體兩面,我們的生活已經因為工作大幅改變,當我們要改變工作樣態,讓人類整體更自由和幸福,這些改變不會總是免費的。
對許多人來說,工作已經長成痛苦的源頭,但現代社會的資源分配方式和社會觀念又讓我們無法脫離工作。要理解困境並改變困境,韋柏這本書提供了最基本的分析和想像。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