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暗夜拓荒
作家 林佳樺
武林高手總有不傳之秘,大廚也是,他們可以讓你知道口訣、招式、食譜,但「心法」、「獨門配方」通常蒙上神秘面紗,以至於我們得知上乘功夫或一位難求的馳名料理,往往升起強烈的渴慕。
怡慧身為暢銷、多產作家,卻在新作《一筆入魂》中詳記「寫作起手式」,從寫作素材的找尋、站在不同角度思索事情、到實地演練「虛實轉化技巧」、將故事說得精采及如何精算寫作時間,一招招地拆解,讓寫作0經驗的人跨到1的道路。
0到1看似只有1,然而這個1是深海之溝,如幼兒從爬到走,之後學習單車從三輪進階到兩輪,游泳從手持浮板到學會換氣。1有時很深,但掌握訣竅,那個1便小於1了。然而這個「訣竅」便是武林高手的心法,聽過一、兩遍,仍然無法著心,你得踏實地親自實踐「書寫」。美國詩人史坦利.康尼茲(Stanley Kunitz)曾說:「腦中的詩句總是完美的,當你試著轉變成語言寫下來時,阻力就來了。」創作者腦內有許多天馬行空的靈感與想像力,但如何將這些抽象思考轉成文字呢?
《一筆入魂》便是讓「不會下筆」者進階到「無事不能下筆」的助攻書。此書三大章節、底下各六篇細目,帶讀者一窺寫作閫奧。以前碩班書法課時,教授介紹鋼筆字每款筆尖由於軟硬、特性不同,在紙張上呈現出來的寬橫細豎線條也殊異,各有其適合書寫的文字,如「弧形筆尖」具有45度磨削的特色,適合複雜的中文、日文書法。《一筆入魂》此書十八篇章讓我們在閱讀過程,可停頓下來想想、再前進,甚至轉個彎重翻前一章,思考自己適合用什麼風格的文筆表露想法。即使有經驗的寫作者,也時常需要停下來將文字語言磨一磨。曾榮獲兩次日本本屋大賞的小說家橫山秀夫曾說:「語言是一種武器,是前端磨得鋒利,可以把對手的心戳出千瘡百孔的心理戰工具。」當寫作者的文筆經常打磨,不需做作的藻飾,就以文字勾住讀者的心了。
殘酷的是人的資質各異,對於功夫有人一日能入門,有人修行數年只不過習得皮毛。創作像在暗夜拓荒,對於多人寫過的題材,寫作者得在荒地另尋可栽種的土壤;好不容易植入了下筆的種子,長期除草澆灌,幼苗也不知能否如願長大。這條路漫長有之、寂寞甘苦有之,幸而怡慧此書,讓你我在暗夜墾荒中探進一點光。
推薦序
職人宋怡慧何以一筆入魂?
《人生路引》作者 楊斯棓 醫師
具跨國知名度的宋怡慧老師不只著作等身,能寫還能講。過去的作品,從各個面向勸誘人閱讀;這次新作問世,則特別著墨於書寫。
聊到「閱讀寫作」,一定有人舉手:「只讀不寫不行嗎?」當然行,很多事情我們不必從眾,我們可以有自己的一套。但在「有自己的一套」之前,有一些基本觀念還是得釐清。
試問何謂「讀過」一本書?買了翻過?略讀一次?徹頭徹尾細細品讀過?
(補充說明:我並不是說每一本書都需要「徹頭徹尾細細品讀過」才算「讀過」。《如何閱讀一本書》(推薦台灣商務印書館的版本)有教讀者分辨哪些書需要細細品讀,我認為《追憶似水年華》就需要。 )
名家早就踩著「讀而後寫」的飛輪健身
然而,有一種人,讀畢一本書之後,習慣寫下幾段話,甚至是一篇文章。
譬如朱敬一院士的《牧羊人讀書筆記》就是這樣寫就的一本作品,王汎森院士如此評論:「他往往能批判或進一步延伸讀書的內容,善於說出作者還來不及說出的下一句話。」
傅月庵先生的《閉門讀書:生涯似蠹魚筆記》也是我愛不釋手的同類作品。事實上,二十年來,傅先生撰寫了四本閱讀感想:從《生涯一蠹魚》(2002)、《天上大風:生涯餓蠹魚筆記》(2006)、《一心惟爾:生涯散蠹魚筆記》(2015)到《閉門讀書:生涯似蠹魚筆記》(2022),本本雋永耐讀。
名家董存爵「翻看了許多陳年筆記,補讀了許多沒有細讀的舊書,也重讀了許多偏愛的老書」,寫成《讀書便佳》,「記錄讀書的一慮和一得」。
就算不提名家,凡讀而後寫的人,都較清楚自己究竟吸收了什麼,改變了什麼觀念,也較有能力轉述他人重點何在,因此能牢記一段段新知。養成「讀而後寫」的習慣,將愈寫愈快,愈寫愈有成就感,同時也將更了解書中重點何在。
建立好習慣有兩個最好的時機:一個是以前,一個是當下!
為什麼有些人看似自然而然地養成「讀而後寫」的習慣,舉手投足,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
有些人可能自小家庭環境使然,父母兄姐如此,是以,耳濡目染。有些人可能受教於良師,在受鼓勵的環境下長大,一路如沐春風。有些人可能寫作得了獎,或是發臉書之後,被狂讚瘋傳,受到「寫得好」的肯定,甚至是被認證為新聞媒體願意引用的一個「咖」,正回饋機制持續啟動,無怪乎愈寫愈有勁。
如果先天沒有家庭環境,尚未遇見心中理想人師,也尚未得獎,那還有什麼機會養成「讀而後寫」的習慣?答案就在本書。
讀書重點在讀不在書,可讀風景可讀人,也無風雨也無晴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乍聽是一句臭酸的老生常談。
受邀幫怡慧老師撰序時,我人在英國的皮卡迪利圓環(Piccadilly Circus)。當時豔陽高照,偕妻正快步走向餐廳,妻問佇立的銅像是誰,我馬虎敷衍,只圖入席裹腹。
隔日,我讀到香江第一才子陶傑以皮卡迪利圓環(因講粵語的關係,陶傑筆下稱「比卡地利」)撰寫的一篇短文,我引述幾句:
「廣場中央有一個黑銅鑄成的丘比特像,翹足振翼,引弩欲射,銅像下長坐著一干年輕男女,人人來到此地等另一個人,不見不散。」
「多年前的馬車在此迴旋改道,車聲轔轔,今日都化作市虎的煙塵。難怪王爾德筆下的一位旅行家剛自非洲歸來,便驚歎其旅途最驚險的一段,是歸回後橫越比卡地利廣場紛亂的交通。」
「因為有這座世紀的廣場,令人覺得初戀如果不能發生在巴黎或羅馬,最少還可以在倫敦,在細雨裏用一把黑雨傘把沉重的維多利亞時代斜斜地撐起,引弓搭箭的愛神在上,為一百年來銅像下天荒地老的癡情作見證。」
回想前一日,我不禁羞赧。讀書之後可以寫,讀「景」之後,當然也可以寫!
康有為的《瑞典遊記》,把大小事的花費記載得清清楚楚。譬如住飯店,他這麼記述:「入克蘭大客社,亦瑞典京最大者,每人每日每室僅數克郎。」論食物,他說:「飲食烹飪亦過他國,概皆歐土大國所無者,而價甚賤」,「每食,人七十錢,而有廿二品,多魚蝦異物,甜酸皆備。其價賤而品多,味亦新異,蓋歐土所未見也。」
康有為筆下,一百年前的瑞典是這樣:「流觀道路之廣潔,仰視樓閣之崇麗,周遭邂逅仕女之昌豐妙麗。」
他用十四個字,把瑞典的地理講得絕妙:「島外有湖湖外島,山中為市市中山。」
輕重緩急搭番茄鐘,宋怡慧如錐處囊中
認識怡慧老師幾年,讀遍她的著作,數度受邀到她任職的學校演說,也在線上和她對談過《愛的藝術》,臉書上亦經常關注她,意思是:我知道她有多忙碌。在正事如雲,瑣事如麻下,週間早上,總能讀到怡慧老師的臉書又發了讀完新書的閱讀心得。
譬如七月十一日,她分享了閱讀廖泊喬醫師的新作《古人解憂療癒帖》的讀後感。週末則驚奇更多,她可以早上人還在新北演講,傍晚已經趕赴台中,再講一場。
一定有人好奇,她的時間怎麼榨出?我認為有三大重點:棄追新聞熱點、事分輕重緩急、並據此分配時間跟專注力。
我觀察她鮮少追新聞熱點,舉凡大學生狂吃白飯給店家一顆星……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