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哈佛、麥肯錫學到的一流工作術:為什麼他們會這麼優秀?那些舉世公認的一流菁英,究竟是怎麼思考、怎麼工作的呢?

  • 作者:富坂美織
  • 譯者:劉愛夌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5/07/31

  • 定價:260元
  • 優惠價:79205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803-970-4
  • 系列:邁向成功叢書
  • 規格:平裝/224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職場工作術/企管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沒自信也要回答「YES」



我曾兼任過許多醫師以外的工作,像是寫作、演講,偶爾也會上電視和廣播節目。每當接到新型態的工作邀約時,我都盡量讓自己回答「YES」。

挑戰新事物也是一樣。決定考哈佛時、決定應徵麥肯錫時,我其實都沒有「自己一定做得到」的自信,甚至心中充滿不安:「事情真的能順利進行嗎?」

無論如何,心定下來是最重要的。下定決心後,再來思考「怎麼做才能讓事情順利進行」。

曾有晨間新聞節目邀請我擔任評論人,我對評論相當有興趣,收到邀約時心情非常雀躍。

但沒想到,最先邀我的竟然是一個現場直播節目,這讓我非常緊張。因為如果是錄影播出,真出了糗還可以想辦法補救,但現場直播卻是一鏡定生死,沒有任何補救的機會。

若不能做出精闢的評論,不但自己出洋相,還會給在場的主持人、來賓、製作人添麻煩。

即使如此,我還是依照往常的流程,先回答「YES」。

節目開始前,不安占據了我的心頭,但我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就結果而言,雖然我不知道當天的表現是好是壞,總之我用自己的方式錄完了全程。

想要踏入全新的領域,就必須下定決心、做好準備。為了那次節目我下了很大的工夫,不但要研究其他新聞節目、確認每一則新聞報導,還要學習高超的評論技巧。

看到我的態度與決心,攝影棚的工作人員都真心誠意地協助我。

主持人、來賓也拚了命地做球給我。為什麼呢?我想,一定是我當初一口答應了節目邀約,明確地告訴他們「請務必讓我試試看」的關係。

如果當初我的回答是「我沒什麼自信耶,請給我一些時間考慮一下」的話,他們的態度應該就不是這樣了。

當你展現出強烈的意志,告訴別人「我願意做」時,對方感受到你的幹勁和熱情,絕不會吝於伸出援手。

機會面前人人平等,但也有人讓到手的機會就這麼飛了。能不能抓住機會,關鍵就在於你是否能毫不猶豫地說出「YES」。



找到「值得學習的人」



組織理論中有一套「二六二法則」。

一個組織當中,約有二十%是帶動組織前進的人,這些人精明幹練、只一心追求達成目標;接下來的六十%是工作能力「普普」的中間階層,他們要在菁英的帶領下才能一一完成任務;剩下的二十%呢?也許這麼說不是很好聽,就是公司的拖油瓶。

幾乎所有組織都脫離不了這個結構。

「既然如此,把最後兩成扯後腿的員工統統解雇不就得了?這麼一來不但公司的實力更堅強,未來也更有發展性不是嗎?」──你是不是也這麼想呢?但有趣的是,如果真的解雇了底層的兩成員工,又會從原本中間階層的六十%中形成新的二十%。無論解雇幾次,都無法脫離這套結構。

麥肯錫的結構亦是如此。麥肯錫錄取的員工都是「菁英」,剛進公司時,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一定屬於最上層的二十%,會這樣想也是無可厚非,畢竟麥肯錫是只有優秀人才才進得來的地方。然而這樣的情形在過了幾年後,還是會和其他公司一樣形成「二六二」結構。而這套「二六二法則」的形成原因眾說紛紜,目前仍沒有定論。



表達意見,但不堅持己見



在日本「有主見」其實是有損他人觀感的。日本人不喜歡製造意見衝突的尷尬場面,而美國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不把意見說出來代表你藏私,又或是根本「沒料」。

只要是人,就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美國男性認為既然男女雙方都是成熟的大人,就應該互相提出看法、彼此了解,不過,太自以為是的人還是會被討厭啦!

美國情侶在討論小事時,不太會聽到女生對男生說「都依你」。

他們不會刻意迎合對方,而是直接了當地說出想法,彼此主張意見。若意見相左再討論該怎麼解決,互相讓步、達成共識──這才是美國人眼中的「溝通」,他們熱衷於意見交流,對「爭論」也樂在其中。

「有主見」和「耍任性」是完全兩回事。

這方面日本就沒有分得這麼清楚,要說的話,「耍任性」是堅持己見、不肯讓步;而「有主見」是將想法、心情表達出來,與對方討論折衷方案。

雖說謙虛是美德,但偶爾表達點主見、互相交流也很有樂趣。就如同前面所說,在商場上「客氣」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職場上不需要「真正的自我」



職場上不需要表現出「真正的自我」。什麼是職場?那是拿來工作的地方。在職場上「感情用事」只會徒增煩惱。

「我的個性陰沉,職場上的人際關係一定會因此而吃鱉。」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那一定是把工作上的人際交往想得太過複雜了。面對工作,你應該要割捨自己原來的個性,拿出神采奕奕的一面,說話時提高聲量,侃侃而談,隨時注意面帶笑容;即使事情搞砸被罵也絕不掉眼淚,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對不起!我下次會注意的。」

你可以哭,也可以責怪自己怎麼這麼沒用,但這些都只是在心裡,對外仍要扮演那個積極向上的角色。要改變一個人的內心真的非常困難,並非一時半刻就能達成;但要改變一個人的外在行為,卻是出乎意料地簡單。只要你願意就絕對做得到!

你不必覺得丟臉,而是要說服自己:「開朗積極」不過是演出來的,我只是照劇本演出一個簡單的角色而已。

職場上的人際關係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拿出「真正的自我」和人家硬碰硬只會妨礙工作進行。彼此做做戲,保持安全距離,這才是商場上最適當的關係。

麥肯錫員工個個都奉行「喜怒不形於色,心事勿讓人知」的道理,在那裡沒有人會真情流露,也沒有人會大聲咆嘯。情緒是否能控制得宜,也是麥肯錫評價員工的標準之一。



想解決問題?「問」就對了!



有時人家來討教,在教人的過程中也會有新發現。

我曾經接過一家汽車公司的顧問工作。經營方面我是行家,對汽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門外漢。他們的工廠裡充滿了我從未接觸過的新事物,我甚至在那裡第一次看到了汽車的引擎,我對汽車的構造更是一竅不通。

身為顧問,對汽車一無所知是無法提供業主正確意見的。於是我開始向工廠的人請教各種問題。

由於我的問題實在太外行了,一開始他們都一臉驚訝,直說「妳怎麼連這種事都不知道?」「像妳這種門外漢能為我們做什麼?」後來在我的努力追問之下,他們才願意認真回答我。

在認真回答我的過程中,他們自己也有了新的發現──也就是說,門外漢的問題讓他們發現從未注意到的事情。

他們這才發現,內行人看似理所當然的平常事,裡頭居然隱藏了這麼多紕漏,而這些紕漏也成了職場中的大型陷阱。

現實中常能看到一些人面對一份工作久了,也就是成為所謂的「內行人」之後,便陷入了「當局者迷」的泥沼中,一切都見怪不怪了。經營狀況好時雖然是不會有什麼影響,然而一旦跌跤,就會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而無法回到正軌。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我們偶爾也該回到原點去檢視自己的工作,而──不厭其煩地回答門外漢的問題就是一個好方法。

請記住,無論是問人問題還是答人問題,對雙方都有好處!

仔細觀察會發現,那些有工作能力的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能夠善用「他人的力量」。

相反地,那些手腳慢、事情永遠做不好的人,往往選擇一個人承擔所有工作。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害怕工作被他人奪走,以至於無法放手。能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也就罷了,偏偏最後總是因為進度落後而拖累所有人。

也許你會覺得:「自己的工作自己做,自己對自己的工作盡責。」當然這樣的想法並沒有錯,但同時你也不能忘記,組織是由許多個體組合而成的。

如果人人都追求獨力完成所有工作,組織就沒有存在的必要。為什麼人要組成公司呢?這個問題你若想通了,也就知道一個人執意承擔所有工作是一件多麼沒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必須考慮到自己有多少能力、多少時間,並客觀評估自己有多少能耐,冷靜判斷未來的工作方向。


1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