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也許你的狀況和當年的湯姆一樣。你有能力,有責任感,而且從事業成功的標準來看,你的成就十分出色。但你已經到了事業生涯的一個階段,你意識到必須找個更好的方法,而不是花更多時間埋頭苦幹,困在永不停歇的成長跑步機上。
你想成功領導你的公司、小組、部門或團隊,但你不想再為此犧牲工作之外的一切。你已經在事業成功的聖壇上供奉了太多,一些你再也拿不回來的東西,例如和家人共處的時間,或者因為忙於工作而不得不結束的關係。
事情是這樣的,認為你需要長時間工作才能取得事業成功是一種謬論。其實,你目前的許多工作時間實際上對公司的長期成功是有害的,因為那會降低公司的穩定性和可擴展性,讓它對你更加依賴。更長的工時不必然會帶來更好、更強大的事業。既然你已經發展出一套創造高價值的核心技能,你真正需要做的是:更有策略性地工作。
也許你為了事業成功而犧牲一切的做法,其實是一種事業運作的過時模式? 一種你從來不曾有意識地質疑,而只是被動地被文化神話和制約作用塞進腦子的模式?也許有一種影子經濟,和我們目前身處其中的經濟模式同時運作著?也許這個影子經濟才是事業成功寶座背後的真正力量?
兩種經濟模式
一直以來你被教導,成功之道無他,唯努力工作而已。你已被灌輸了以下的文化模因(cultural memes):
勤奮工作。
成功來自於比對手更努力。
只要你努力爭取,就可以擁有任何你想要的東西。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勞力平等。
如果你想把事情辦好,就親自去做。
如果你決心要成功,就必須投入時間。
我把這種世界模式稱作「時間與努力經濟」(Time and Effort Economy)。在這個模式中,你獲得成就的方式是更加努力工作。想加速成功?投入更多時間。還是不夠?利用晚上和週末接聽業務電話,或者回覆工作簡訊和電郵。度假?當然,只要別忘了帶手機、平板電腦或筆電,以便和辦公室保持聯繫。
在時間與努力的經濟中,一個人拿薪水是因為他付出的時間、努力以及工作態度。它是充滿血汗和犧牲的埋頭苦幹的世界。如果時間與努力經濟是一部好萊塢電影,那麼代表人物肯定非洛基莫屬,他被打得鼻青臉腫,仍然不斷揮拳,決心一路撐到第十五回合終點。
「洛基是吧,」你說:「我可以接受。」畢竟,最後他成了世界重量級拳王。首先,要記住那是一九七○年代的好萊塢,不是現實世界。即使這是真的,相對於每一個通過毅力、血汗和勇氣登上頂峰的洛基,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在一個精采的開頭之後就被擊倒了。而且,難道我們看不出,想追求事業成功必定有更好的方法,而不只是年復一年、月復一月忍受那些辛苦的工作時數?
本章的標題取自一種更好、更有效的事業成功模式:價值經濟。在價值經濟中,你透過為公司創造價值來取得成功。你需要時間來創造價值,不過是一種很不一樣的時間。你需要利用一些不受干擾的最佳時段,來戰略性地投注在可以為公司創造最大價值的事情上。低價值電郵和第三方請求?你當然可以處理,但必須等到你把一週中最好的時間投入那些最高價值的創造力活動之後。低價值事務只能佔用你的零碎時間,而不是你的黃金時間。
簡單地說:兩種模式都無所謂對錯,它們只是我們所創造的關於事業如何運作的秘而不宣的構想。與其問:「這個模式是對的嗎?」還不如問:「這種模式能為我帶來多少我想要的結果?」你選擇的模式是一種篩選工具,過濾你從這個世界接納、隔絕、輸入的東西。你的模式是決定你如何詮釋、組織萬物並且賦予它意義的最大力量之一。你的模式,不管對或錯,都會成為一種調節過濾器,介入你在這世上所遭逢的一切事物。你的模式──你的腦子創造出來的一種游絲般的東西──足以改變你在某個生活領域中的一切信念和行動。
舉個例子。我十三歲開始打草地曲棍球。幾年後,發展球探看好我的潛力,推薦我去參加美國十八歲以下和二十一歲以下國家隊的比賽。對我來說,那是夢寐以求的機會。當時我十五歲,每週四天在加州西米谷市的穆爾帕克學院和高級國家代表隊一起受訓。我剛經歷了第一次青春期成長,在不到十八個月的期間,從五呎四吋長高到五呎十吋。我又瘦又笨拙,體重一百四十六磅,比較像一隻還沒發育完全的小狗,而不像一個優秀的運動員。
每週三天,在兩小時的練習結束後,我們會去跑道上進行包括四百米衝刺在內的間歇短跑訓練,來提高我們的乳酸閾值門檻。我被一群和我一起受訓的老經驗球員擠到了隊伍的後面。他們都是二十出頭到二十五、六歲、正值體能巔峰的成年男子。所有隊員都在規定的七十秒以內越過終點線,除了我。「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芬克爾終於到了。」當我吊車尾越過終點線,我的教練會充滿嫌惡地喊道。在分配的三分三十秒休息時間過後,我們會列隊,準備再衝刺一次,然後我依舊會比所有人慢個十到十五秒到達。就這樣過了幾年,如果我因此養成一種觀念,覺得自己比其他訓練夥伴遲緩,又有什麼好奇怪的?
我還記得一切起了變化的那一天。那是一個炎熱大晴天的下午四點半。我們剛完成一次例行的兩小時練習,我們走到體育場跑道上進行體能訓練。當時我十七歲,已經和高級國家代表隊一起受訓整整兩年。那天,不知什麼原因,在起跑線上,我的教練里克大喊,要我排到隊伍的前面,而不是後面,我自然而然靠邊站,準備讓路給其他比我跑得更快的人。
哨子響起,我起跑,這次跑在一夥人前面。我仍然記得當我衝過跑道的第一個轉彎時的呼吸感和模式,我盡可能迅速揮動手臂,兩手和頸子放鬆,一路領先。在直線跑道上,我把步伐拉長,再次感覺我的呼吸找到了節奏。彷彿作夢一般,我通過最後一個轉彎,朝著站在終點的教練直奔過去。他站在那裡用碼錶計時:「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我和最快的一組一起抵達,在二十名運動員中以六十六秒的速度名列第三,我驚奇又得意,這怎麼可能呢?
在規定的休息時間,我們先慢跑然後步行,然後列隊準備進行第二次間歇短跑訓練,這次六十七秒,接著是第三次四百米短跑,六十六秒。第四次,還是六十六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