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搜尋關鍵字:「自我認知」
自信和高山一樣偉大,也像沙粒一樣渺小
──通往自信的自我認知之路
自我認知是提升EQ的關鍵
丹尼爾.高曼把自我認知定義為「瞭解自身的內在狀態、偏好、才能及直覺」。這樣的描述我很喜歡,因為它指出了自我認知是超越對個人當下情緒經驗的理解,而延伸到更廣的「自我」層面,如瞭解自己的優缺點,並能夠提取我們自己的內在智慧。
自我認知是EQ的關鍵。丹尼爾.高曼將情緒能力的概念定義為「基於EQ而來的習得能力,能促成工作上的傑出表現」。他提出了三種情緒能力,都隸屬於自我認知的範疇。
1.情緒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及其帶來的影響。
2.正確的自我評價:瞭解自己的強項和極限。
3.自信:對自我價值與能力的強烈意識。
情緒覺察和正確的自我評價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多在生理層面上運作,而後者多在意義層面上運作。情緒覺察是我能正確地覺察身體裡的情緒、知道情緒從何而來,並瞭解情緒如何影響自己的行為。對照之下,正確的自我評價超越我所感受的情緒,納入了瞭解自己身而為人的種種。其關注的問題是:我的強項和弱點為何?我的資源和限制為何?對我來說什麼重要?正確的自我評價建立在情緒覺察上。
上述三點於工作、於生活都很實用。強大的情緒覺察,尤其是身體上的,能夠增加我們接近直覺的機會。情緒覺察和我們自我激勵也有直接的關係。我們的行為若能和內心價值一致,最能讓自己充滿幹勁,而善於情緒覺察,讓我們有意識地接近那些價值。
情緒覺察甚至可能對財務報表盈虧有直接的影響。舉例來說,組織心理學家凱瑞.闕尼斯博士及羅伯特.卡普蘭博士的研究指出,把情緒覺察的技巧教給美國運通的理財顧問,結果每位理財顧問的收益都增加了。理財顧問學到的是,面對難談的案子,要能釐清自己的情緒反應,以免陷入負面退縮的想法,最後導致自我懷疑,徒增扼腕。有了情緒覺察讓他們能採用相應的策略,最終能讓他們在工作上更有效率、為自己賺更多錢,想必也能給客戶更優質的理財建議。
從情緒覺察到自信
注入自信有一招很簡單,就是參加激勵大會。某個口才很好的傢伙對著你大喊,告訴你,你有多棒,「你一定會成功!你最棒!你一定做得到!」然後大家一起鼓掌,之後各自回家,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大概可持續個三天吧。不過,依我的經驗,要讓自信源源不絕,要找出源頭,就是深刻的自知之明及赤裸裸的自我誠實。
用工程師的角度,有自信就如同瞭解我在操作的兩個重要模式:我的失效模式和復原模式。如果我能夠徹底瞭解系統,知道它何時會失效,自然也會知道何時不會失效。儘管明白系統並不完美,我對它卻極有信心,因為我知道遇到每種情況該如何調整。此外,如果我很清楚系統失效後的復原方式,那麼即使系統失效,我還是信心滿滿,因為我知道系統能快速回復的條件,以致於失效不是個問題。同樣地,因為瞭解我的心靈、我的情緒、我的能力,儘管我有諸多缺點,而且還都被我看出來,我還是能增加對自己的信心。
源源不絕的自信所需要的深刻自知之明與赤裸裸的自我誠實,意味著對自己毫不隱瞞。這得先有正確的自我評價,如果我們能確實地評斷自己,就能清楚而客觀地見到自己最強的優勢以及最大的弱點。對自己誠實,面對我們最神聖的志向與最黑暗的慾望。我們知道自己生命中的優先順序,哪些事重要,哪些不重要、可以撒手不管的。最終我們會輕鬆接受自己的原本模樣,沒有對自己不可揭露的秘密,我們能坦蕩蕩面對自己的一切。這就是自信的基礎。
同樣地,正確的自我評價來自於透徹的情緒覺察。我將其視為以非常高的訊號噪音比(也就是接收清楚的訊號)接收情緒資料。要強化情緒覺察,必須仔細研究自己的情緒經驗。就像訓練師研究一匹馬,在不同情況下仔細觀察牠,就越能瞭解牠的性情和行為,我們也越有技巧地駕馭牠。有了這樣的清晰度,就有了空間,讓我們能用第三者的客觀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情緒生活。換句話說,我們變客觀了,開始能清楚、客觀地體察每一個情緒經驗,還原其樣貌。這是創造出正確自我評價條件的清楚訊號。
自我覺察的三種情緒能力,是直截了當的線性關係──透徹的情緒覺察促成更正確的自我評價,正確的自我評價又加深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