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撰寫日誌:看見自己的思緒
撰寫日誌是自我探索的練習,方法是寫東西給自己。這個練習很重要,幫助你發掘心底事,尤其是朦朧未明的想法。當我們提筆寫作,目的多半是想和他人溝通想法。這個練習卻不一樣。你不是要和別人溝通,而是試著讓自己的思緒浮現於紙上,才能清楚看見其內容。
練習本身很簡單。給自己一段時間,假設三分鐘好了,依照題目(或自己出題)書寫,題目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句子,如「現在我感覺到……」。在三分鐘內,寫下腦海中所有的想法。你可以跟著提詞寫,甚至心中想到什麼就寫什麼。試著不要去想下一步要寫什麼──埋頭寫就是了。你是否有跟著提示寫並不重要,就只要讓你的思緒浮現於紙上。規則只有一個:時間到之前,不要停止寫作。如果你沒東西可寫了,就寫:我沒題材可寫了,我沒東西可寫了,我還是不知道要寫什麼……直到你又有內容可寫。記住,你是寫給自己,為自己而寫,除非你願意,你完全不用把內容給別人看。所以,你可以百分之百坦誠。
在思緒和情緒升起時,給予當下、不帶批判的注意力,藉由行諸於文字,讓思緒、情緒更流暢。另外,看待撰寫日誌的方式還有幾種:從我這個工程師的角度來看,撰寫日誌就像不加以過濾、把腦袋訊息全數傳輸出來──把心靈的水流傾注於紙上;從另一更具詩意的角度來看,你的思緒就像淙淙流水,我們試圖在紙上抓住水流。
這個練習十分簡單,你甚至會懷疑是否有用。諾曼.費雪第一次解釋給我聽的時候,我也懷疑過,不過研究讓我大吃一驚。有一項研究,請一群被解雇的專業人士連續五天、一天二十分鐘寫下自身感受,內容只給自己看。這些人找到新工作的速率,比起沒有寫作的對照組高出許多──八個月之後,有百分之六十八.四的人找到工作,而對照組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七.三找到工作。這些數據讓我大開眼界。通常,如果一個介入因素可以有百分之幾的影響,就可以發表論文了。但此處我們討論的不是百分之三,而是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差異!而介入因素只不過是一百分鐘。哇噻!
要寫多少日誌才能體驗到顯著的改變?以下節錄一篇文章:
二十年前,德州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盼納貝克做了一研究,學生連續多日都花十五分鐘寫下最有意義的個人經驗,實驗結果是這群學生心情較好、血液循環較佳、在校成績也較高。但密蘇里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一天花幾分鐘寫作就已足夠。
研究者請四十九名大學生連續兩天都騰出兩分鐘來,寫下他們覺得情緒上的重大感受。這些受試者都表露出心情上立即的改善,在生理健康的標準化測量中,也表現得較好。研究斷定,僅僅「第一天提出主題、隔天稍加探討」就足以對事情有全然的關照,額外的內在關照並不必要。
區區四分鐘,就大大不同。我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撰寫日誌的練習,可以用一種有趣的方式進行:在每張小紙片上寫下不同的題目,然後全部放在魚缸裡(建議你用乾的魚缸),每天隨機抽出一、兩題。以下是一些建議的題目:
●現在我感覺到……
●我意識到……
●最能激勵我的是……
●啟發我的是……
●今天,我渴望要……
●傷害到我的是……
●我希望……
●別人都……
●我犯了個美麗的錯誤……
●愛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