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佛陀的教誨
快樂終將變成不快樂
諷刺的是,我們一味的追求快樂,但最後得到的一定是不快樂。
快樂,是七種欲求得到滿足時的正向反應,不過,這種反應是不可能持久的。不管怎樣的滿足都有煙消雲散(被忘記)的一天(佛教稱它叫「無常」,也是「生滅」的一種。)
於是,人類會開始找尋下一次的快樂。去追求好玩的事、美味的食物、動聽的音樂、迷人的香味等愉快的刺激(心靈的渴求、渴望)。
好不容易終於找到那快樂的刺激了,心裡覺得很滿足。可一下就消失了。
得不到快樂時,我們會欲求不滿,意即感到憤怒。
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本身就是件不愉快的事,而追求快樂更注定了你一定會憤怒。
這麼說來,總是在追求什麼的我們的人生、日常生活,基本上是不可能愉快的。
換句話說,我們為了追求短暫的快樂(歡愉),卻一直懷抱著潛在的不愉快(憤怒)活著。
因此,對人類而言,比起快樂的反應,不愉快、憤怒的反應反而是比較熟悉的。
為什麼世上不快樂的人會那麼多?為什麼自己會心情鬱結、被壓力壓得煩惱不斷呢?現在你懂了了嗎?
欲求生憤怒(不滿)──既然如此,把欲求的心捨棄,也許就不會憤怒了。
這正是佛陀講的「一切苦皆因執著而來(所以請你放下執著)」的真理。
要把欲求的心捨棄是很困難的──不過,你可否試著這樣想?
「總是不斷在追求什麼的我自己,也許哪裡錯了。」
「即使一無所有還是可以覺得滿足的人,也許才是真正的滿足、喜悅和成功。」
特別是覺得人生碰到瓶頸的人,也許這正是你幫自己換個腦袋的時候(順帶一提,作者在這方面可是經驗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