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為什麼「在家裡也不能放鬆」?
「什麼地方最能讓你感到放鬆、療癒和自在?」
如果有人這麼問你,你會回答「我家」嗎?
想像你正在旅行,住到一間無論地理位置、裝潢擺設或服務品質都無可挑剔的旅館。
不管這段旅程有多豐富精采,每天嚷嚷著:「真不想回家!」然而一旦結束旅程、踏進家門,坐在熟悉的沙發上時,就會忍不住心想「還是自己的家最好……」相信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即使不是旅行,每天出門工作或辦事,一回到家裡放下包包的那一刻,或是換上居家服、卸完妝時,你一定會感到放鬆,打從心底覺得舒適自在。
家是這個世界上最令自己放鬆、療癒的地方。「家」對我們而言,原本是這樣的存在。
可是,對某些人來說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待在家裡不僅無法放鬆、也無法療癒……換句話說,「家不是一個舒適自在的地方」。
若是家人之間出現問題,每天爭執不休,或由某個人掌控大權,其他家庭成員必須完全聽命於他,會有這樣的結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如果沒有特殊原因,卻讓人無法安心……那就太匪夷所思了。
嗯,恕我直言。
當一個家令人坐立難安,一想到要回家時心情便開始煩悶,就算待在家裡也無法放鬆……
這表示你的家一定很雜亂。
你每天回家時,第一個看到的物品是什麼?
出門前用完後沒有收拾的化妝品?喝到一半放在桌上的咖啡杯?還是早上換下來就丟在一邊的睡衣?
在外辛苦工作一整天,拖著疲累的身體打開家門,看到的卻是這樣的光景,相信任誰都無法提起精神來。
我剛剛所舉的例子,全都是「趕著出門留下的殘局」。各位請試想,如果咖啡喝完之後,順手將杯子放到廚房裡;換下睡衣就立刻摺好收起來,便能讓家裡維持乾淨整潔。
若家裡雜亂的原因,很明顯是「用完的東西沒有立刻收拾整理」,那問題還不大。
不過,實際情形又是如何?散亂在你家四周的物品真的都是「昨天或今天才拿出來用的」嗎?我想絕大部分應該都是「不知道是何時拿出來用,也不知道已經放了多久的東西」吧?
桌上鋪滿了報紙、傳單、收據、信件,以及上班途中拿到的折價券。不僅如此,還有朋友旅行回來送的貝殼裝飾筆筒,裡面塞滿還能用以及沒水的筆;地上堆著摺好之後「打算等一下再收起來」的乾淨衣物、疊成一落落的報紙、隨手塞進電視機旁縫隙的漂亮紙袋;廚房吧檯邊散落一堆免費面紙……
各位覺得如何?你的家是不是也這樣?
我相信一定有讀者會為自己辯駁:「我家的確是這樣,不過那些都是用得到的東西,全都是必需品。」
說的沒錯!雜誌裡介紹了許多令人感興趣的店家、各種實用資訊;路上發送的免費面紙放在吧檯旁,隨時可以拿來擦桌子;桌上的收據則是待會記帳,要貼在家計簿上用的……所有物品都有不能丟的理由。
不過,這種想法為你的家帶來什麼結果?明明已經打掃過了,卻依然凌亂不堪,看起來就像沒整理過一樣。更糟的是,這樣的環境會讓人心情煩躁,感到很不自在,就算待在家裡也無法放鬆……
相信不用我多說,各位也一定很清楚,再這樣下去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所以一旦時機成熟,你就會告訴自己:「我要改變。」決定開始奮起振作。
「收納術」讓家裡愈來愈亂
凡是想要「改變現狀」的人都察覺到一件事。
那就是「我家之所以凌亂,是因為所有物品都沒放在『應該在的地方』。」
於是買衣物籃來放換下來的睡衣,再用資料夾分類收據;在家中放個雜誌架或大小適中的書架,整齊收納起雜誌。容易顯得雜亂的攜帶型面紙,放在可愛的盒子裡。原來的筆筒已經塞不下了,於是再買一個新筆筒放多出來的原子筆。
發現了嗎?不擅長整理的人,到最後都會被「善用收納術就能像變魔術一樣,讓家裡變整潔!」這句話所吸引。
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買一本「收納工具書」,參考收納書裡的內容購買各式各樣的商品。去百圓商店或居家用品大賣場,大肆採購各種收納用品,接著再到家具行買收納櫃或抽屜櫃。
組好收納櫃之後放在家中角落,在抽屜裡放好幾個小盒子,將各種物品分類收納,再將所有零碎的小東西放在相同設計的籃子裡。大費周章的結果,只能大致整理散亂的物品,幫助它們找到「自己的家」。環顧四周,卻還是有許多收不完的東西,散落在地上與桌上,於是便決定留到下次再處理。通常做到這個程度,一般人都會很有成就感,相信各位也是如此。
如同自己也成為「收納達人」一般,令人覺得意氣風發,開始夢想著從今天起我每天都要好好整理家裡,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遺憾的是,這樣的情形無法長久。
我舉一個很小的例子來說明,各位就能理解。假設你在家裡放了一個可愛的籃子,將所有洗好的毛巾都摺起來放進去。當毛巾數量與籃子容量剛好契合時,不僅收取方便,也容易清洗,可以輕鬆維持在整齊的狀態。
不過,如果毛巾的數量原本就太多了,又要硬塞進籃子裡收納,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每次拿毛巾都會把其他毛巾也一起抽出來,要把洗好的毛巾放進去時,還得用手擠出空間才能硬塞進去。如此一來,想要天天維持整齊,便成為一種壓力。
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將洗好的毛巾堆在籃子上」的狀態……
各位覺得如何?相信你一定也經常遇到同樣的狀況。到了這個地步,家裡會變得比以前還亂。以前家裡的亂源只有物品,到頭來連「收納用品」也成為幫手,讓居住環境亂上加亂。
是誰讓家裡變成這樣?
沒錯,就是你自己。
一開始就是你自己把家裡弄亂,然後再費盡心思努力整理,最後以失敗告終。整個過程令你時而焦慮不安,時而沮喪落寞……實在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我可以斷言,家裡的亂源就是你自己。不過,這不代表你是一個「生性邋遢的人」或「不會整理家裡的廢人」。
為什麼家裡會凌亂?為什麼你不會整理?
首先,就從找出這些問題的原因開始做起吧!
愈來愈多的物品、愈來愈會堆東西的自己
通常家裡雜亂不堪時,我們都會這樣安慰自己:「因為我不會整理。」
不可否認的,「整理」是維持家中整潔不可或缺的要件。不過,誠如先前所說,我們都會因為「想要認真整理而讓家裡變得更亂」。
聽到我的說法,各位或許會覺得奇怪,事實上,家中是否整潔與「會不會整理」、「懂不懂收納術」無關。正因為一般人都不明白,這些耍小聰明的收納技巧,並不會讓家裡變整齊,才會讓家裡一直處於凌亂狀態。
無論再怎麼整理,卻依舊雜亂的原因其實相當簡單。
那就是家中物品太多。
想像你走在熱鬧的大街上,看到某個廠商正在舉辦活動。此時你看到前面有人在發送贈品,好奇對方在送什麼,於是沒想太多便擠進人群中,來到促銷小姐的身邊。走過促銷小姐面前時,對方熱絡地說:「歡迎參考看看!」你下意識伸出手收下贈品。走到一半,拿出剛剛收下的贈品,才發現那是一枝原子筆。接著心想:「什麼啊!原來是原子筆。」仔細端詳後發現筆身印著大大的廠商名稱,尾端還掛著廣告吉祥物的吊飾。
這時候,你會怎麼做?
家裡已經有很多筆,包包裡還有筆身更細的筆。這枝原子筆對你來說一點用處也沒有。
儘管如此,你仍認為「不過是一枝原子筆,多了也不吃虧!」於是決定帶回家。後來往前走了一段路,發現另一個廠商在舉辦活動,促銷小姐同樣拿了一枝原子筆給你,雖然覺得「這已經是第二枝筆,拿了好像也沒用。」但還是忍不住收下了。
當天回家之後,從包包裡拿出兩枝原子筆(都印著廠商名稱&掛著廣告吉祥物吊飾),此時你會怎麼做?把筆拿去回收?還是丟掉手邊已經沒水的原子筆,將這兩枝原子筆放入筆筒中?
如果你屬於「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家中凌亂問題」的人,相信答案是以上皆非。你會直接將帶回來的筆塞進滿滿的筆筒中。只有老天知道,使用那兩枝筆的日子何時才會來到。
每當我這麼說,就會有人反駁我:「丟掉還可以用的東西太浪費了吧!」或用「現在要講究環保。」的說法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解。
若真心認為「太浪費」或「講究環保」,就算是免費贈送的物品,只要用不到就不應該拿。
各位不妨仔細想想,自己是否也經常發生這樣的情形?
一般人都捨不得丟掉街頭發送的試用品或朋友送的禮物,以前常用的東西就算現在不用了,也會繼續留著。還有原本以為很好用,買回家之後才發現根本派不上用場,就這麼收在櫃子深處的商品……
相信各位已經察覺到,就是愈來愈多的物品以及愈來愈會堆東西的自己,讓家裡堆滿各種雜物。
日文有句話叫「整理整頓」,是打掃整理的意思。現代日本人會將「整理」與「整頓」放在一起使用,事實上,這兩個詞原本的意義大不相同。
根據《廣辭苑》的解釋,「整理」就是調整雜亂狀態,恢復原有秩序並去除不要的物品。
「整頓」是形容整齊狀態的用詞,帶有井然有序的意思。
簡而言之,先「將物品分成需要與不需要,並將不需要的物品丟掉」,再「將需要的物品收拾成方便隨時拿出來的狀態」。也就是要經過兩階段處理過程,先「整理」再「整頓」。
沒錯,「整理」就是要丟掉不需要的東西。換句話說,不先捨就無法整理。
「丟掉不需要的東西」這句話說來簡單,大家可能會認為「不需要=垃圾」,但現實生活中可沒這麼容易辨別出「什麼是不需要的東西」。根據過去經驗,我們很難判斷「需要與不需要」。
話說回來,為什麼我們這麼難判斷「需要與不需要」?
從「太浪費」這句話察覺你的本性
相信各位一定早就察覺到家裡凌亂的原因在於「物品」太多,而且早就嘗試過無數次,想要好好整理或丟棄多餘雜物。遺憾的是,沒有一次成功。
因為每次將想要丟掉的「物品」拿在手中,心中就會開始浮現出某句話。
那就是「太浪費了!」
各位覺得如何?被我說中了對吧!
小時候每當要丟掉還能用的東西,或用餐時沒將飯菜吃完,就會被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罵:「你太浪費了!」
「怕浪費」是愛惜物品的日本人最崇尚的美德。
來自肯亞的環保先鋒、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已故環境專家,旺加里‧馬塔伊女士(Wangari Muta Maathai)也曾提倡「不要浪費」的觀念,如今已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環保用語。
馬塔伊女士的主要訴求是避免過度浪費,能重複使用與利用的物品就要物盡其用,打造永續發展的世界。日本自古流傳的教誨與諾貝爾獎得主的想法竟然完全一致,真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無法丟東西的人都認為「不浪費」才是正確的行為,「丟掉還能使用的物品」是不好的行為。這不僅是父母從小教導的觀念,也遵守了馬塔伊女士的訴求。
不過,事實並非如此。
「太浪費」不應該是「丟棄」時使用的辭彙。
話說回來,真正的「浪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重複購買或收下很快就會當成垃圾丟掉的物品,不斷製造不需要的物品,這樣的行為、社會與經濟活動才是真正的浪費。
無法丟東西的人最常將「明明還能用」這句話掛在嘴邊。丟掉還能使用的物品確實令人心痛,這句話聽起來符合日本傳統美德,而且講究環保似乎沒有任何不對之處。
值得注意的是,「太浪費」這句話其實隱藏著連自己都沒察覺到的真正「本性」。
隱藏在「太浪費」背後的本性大致可分為三種,就讓我們一個個追根究柢吧!
隱藏在「太浪費」這句話背後的本性1──小氣
也可以說是「吝嗇」、「貪小便宜」。用這樣的辭彙形容別人真的很抱歉,不過,這是大多數會說「太浪費」的人真正的本性。
請各位試想一下,當你走在鬧區,遇到有人在發送免費面紙時,你為什麼會收下?明明自己已經有了觸感更好的面紙,在家裡根本用不到攜帶型面紙。
還有另一個情形,你的錢包裡是否放著各種不同店家的紅利卡?裡面不乏再也沒去過第二次的餐廳。
無論是免費面紙、試用品或紅利卡,都因為「會用就很划算」的想法而捨不得丟。雖然不知道何時用得到,但希望有一天派上用場時,就算能省一塊錢也好……
各位覺得如何?在大言不慚地說出愛惜物品、環保等藉口之前,你真的沒有一絲小氣、吝嗇或貪小便宜的心態嗎?
打開電視、翻開雜誌或上網,隨處都能看到「家事名人的絕招」、「省錢達人的私藏技巧」等各種節約祕技。其中包括免費面紙的利用方法,或是善用紅利卡省錢的訣竅。
每次使用這些節約祕技,都會覺得「賺到了」。雖然金額不大,但會有「每天都賺到錢」的成就感。當這種成就感愈來愈多,便會讓人「什麼都想拿」而且「有機會就拿」,如此一來會有什麼結果……我想就無須多言了。
你家裡的抽屜是否堆滿了衛生筷與塑膠袋?筆筒裡是否塞滿了原子筆和自動鉛筆?包包裡是否放著擠到變形的攜帶型面紙以及試用的化妝水?塞滿折價券與紅利卡的錢包,是不是都快爆開來了?
人類的天性就是會用「太浪費」這句話來包裝想不勞而獲,以及不想因為丟掉某樣東西而未來可能吃虧的想法。唉,未免也太小氣了。建議各位一定要將這樣的心態也一起丟掉,才能減少身邊的物品,讓自己更舒暢。
隱藏在「太浪費」這句話背後的本性2──搞錯重點
老實說,「因為覺得浪費而捨不得丟」的東西,放在家裡真有點占空間……即使如此,有些物品還是讓人無法下定決心丟掉。
其中最棘手的就是背後有「故事」的物品。
例如和服、飾品、女兒節雛偶等「媽媽(或婆婆)送的物品」,真的會「讓人捨不得丟」。尤其是「媽媽給的」這類「代代相傳」的物品,更不可能在自己這一代丟掉。
此時的「太浪費」這句話蘊含著無法放手的情緒,因為捨不得「充滿情感的故事」與「代代相傳的歷史」,所以丟不掉那些物品。
話說回來,如果你無法丟棄的原因在於「這是長輩給的物品」,又能從中看出哪種本性?
老實告訴各位,你的本性就是「搞錯重點」。
或許你是想用「代代相傳」、「故事」等說法讓別人接受你捨不得丟東西的習性,不過,你的家族是否龐大到真正符合「代代相傳」的程度?若以正統的審美眼光來看「媽媽送給妳的振袖和服」,是否真那麼有價值?
人類習慣在「物品」裡投注許多情感。購買時價格愈高的物品愈丟不下手,於是便投注過多「情感」,或用根基薄弱的「淵源」與「歷史」來欺騙自己:「怎麼可以丟掉?這樣東西絕對不能丟!」正因為自己丟不下手,才跟孩子說:「這是你奶奶傳給我的振袖和服……」讓孩子也無法做任何處理。
我們一直沒察覺自己的行為造就了堆東西的「惡性循環」。
物品的價值各有不同。如果你真的很喜歡媽媽或婆婆傳給你的寶物,雖然不是多輝煌的過去,但能承襲這個家的歷史是一種榮幸和榮耀,更重要的是,擁有它讓你感到很開心,那麼你無須猶豫,請務必好好珍惜傳家寶,在重要時刻確實發揮它的功用,或者偶爾拿出來欣賞一番也很好。
相反的,若這樣物品「當初是長輩好說歹說之下你才收下來,不僅沒有任何紀念價值,你也不喜歡,只因為是『代代相傳』的物品才捨不得丟。」那你純粹就是搞錯重點,請務必早日察覺這一點。
隱藏在「太浪費」這句話背後的本性3──愛找藉口
「無論再怎麼整理還是一樣亂」、「我本來就不會整理」,相信這是很多人共通的煩惱。雖然無法整理的原因出在物品太多,但起因通常都是當事人認為自己需要這些東西。
許多東西在旁人看來根本沒用,說白一點就是破銅爛鐵,也就是垃圾。只有當事人認為:「這些東西不是破銅爛鐵,也不是垃圾,全都是必需品。」於是不斷告訴別人:「怎麼可以丟掉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樣太浪費了!」
他們最常說的藉口就是:「雖然現在用不到,但等孩子長大後一定會用到!」「雖然現在派不上用場,但以後去露營時就需要了。」或是「雖然現在沒有用處,但留著它以後一定有用!」等等……各位覺得如何?你是不是也說過這些話?或有過相同想法?所以留著一堆最近從沒用過,未來幾年也不可能用到的物品?
讓你這麼做的理由其實就是「愛找藉口」。各位一定要了解,那些物品對你來說根本不需要,也沒有重要到絕對不能丟。
不可否認的,當初買的時候真的很好用,也曾用過好幾次,但這些都是「過去的榮耀」與「過去的價值」,不值得你緊抓不放。
這個世界上確實需要「緊急逃難包」這類「以備不時之需」的物品,但只用過一次的露營用品、唸書時用的字典、孩子穿舊穿髒的衣服等,絕對不符合這個定義。追根究柢,就是因為你覺得可惜捨不得丟,才會用「以備不時之需」的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人天生就有「囤積東西」的習性,這是基於「飢餓本能」做出的反應。也因為這樣才會編各種理由想辦法不丟,拚命囤積東西。
經過這一番解釋,「囤積東西」似乎不是一件壞事,不過,若完全聽從本能不丟東西,最後的結果就是讓家裡變成垃圾屋,相信各位也經常在電視上看過類似的報導。到那個程度或許可以說是特例,並非所有人都會變成那樣。但即使你家不至於變成「垃圾屋」,卻很有可能變成「堆滿雜物的房子」。
該怎麼做才能避免陷入這樣的窘境?且待我在下一章仔細說明。
──節錄自《斷捨離流 改變人生的整理魔法》
想進行斷捨離,必須從「捨」這個動作開始。然而明知如此,有些東西無論如何就是捨不得丟,以至於遲遲沒辦法整理……這時候請參考《斷捨離流 改變人生的整理魔法》吧!讓它幫助你好好正視自己內心的不安,丟掉不需要的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