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在二○一二年六月一日傍晚時分,我發表了畢業典禮致辭。我是波士頓西郊衛斯里(Wellesley)公立高中的英文老師,我以為聽眾就是坐在我面前的高年級學生,並不知道電子世界會在暗中聆聽我,更沒想到在我的聲音所及範圍之外的人會對我說的話感興趣。沒幾天,我的演講跟我就一起登上國際頭條──看樣子,最早是因為一、兩句摘錄的演講詞。冷不防,我變成「你並不特別」先生。
從柏林到北京,消息在臉書、推特、部落格瘋狂轉發。我不知道有人錄下演講影片,這支影片就像病毒般擴散。我的電郵信箱被塞爆,語音信箱滿到溢出來。本地、全國、國際的平面媒體、廣播電台、電視台的人連跌帶爬地來訪問我。各地的名嘴和唯恐天下不亂的人站上發言台,夸夸而談那篇演講、我與現代的孩子。感謝函來了,早已斷了音訊的學生跟朋友紛紛冒出來,豪華轎車出現在我家車道上,陌生人在街上攔住我美言一番、道謝、拍照。看來神智健全的人慫恿我競選公職。分布廣闊的拉比、神父、牧師借用我的演講,在佈道時宣說。這一切來得突然、超脫現實、令人欣喜。全是拜一場十二分鐘的演講之賜。
而還算喜歡沉思、全然安於清靜生活、沒興趣發表意見的我,對此百思不解。
那天下午,我只希望自己能夠嘉惠畢業生。我不過是跟一群我真心喜愛且熟悉的孩子道別、祝福他們,我對這群孩子有責任。在我回到座位之後片刻,他們就會永遠告別高中生涯和童蒙時期,展開後續的人生。我們將他們放進狂野的世界,我的話是最後一刻的叮嚀、指引與深情的道別。
我的演講內容來自節節上升的憂心。最近幾年來,我在自己的課堂上、學校裡、文化裡、家裡看到令我關切的現象。立意良善卻經常凡事插手的家長挾著可供揮霍的資源,把許多青少年調教得愈來愈重視搶眼的成就──往往以重要的人格養成體驗為代價。很多人有自我膨脹的問題(或者該說樂在其中),認為只要他們想要,每個機會都是他們的囊中之物,每一項榮譽都是應得的。「我們沒有高人一等……」我們從學齡前就灌輸他們關於平權、公正的一般觀念,禁止他們自認高人一等,「……我們只是特別。」他們以為,既然自己很特別,自然能得到閃閃發亮的成功,快樂無邊。在信奉特別主義的新潮流之下,做一個普通人、只做一個尋常小孩(就統計而言,多數人必然屬於這個族群),被視為次等。平凡就會被人撇在背後。
怪不得我們的下一代有那麼多人認不出什麼才重要,怪不得那麼人(他們準備不足且焦慮)找不到自己的路。當然,我不是第一個注意到這種情況的人,也不是第一個為此憂心的人,但我在高中教書教了二十六年,而且家有青少年,自然累積了一些看法。
於是有了這本書。
我的經驗或許有狹隘之處,侷限在兩所優良又殷實的郊區學校,兩校相隔數千哩,一所是公立的,另一所私立:在衛斯里高中十年,在那之前的十六年則是在檀香山的普納荷中學(Punahou School)。這些年來,超過四千位學生上過我的課,幾乎每位學生都對我付出的心血感興趣、寬容、合作、接納。在他們的陪伴下,我得到數不清的滿足、許多的歡笑和深愛。另外,還有照顧我的行政主管跟能幹、激勵人心的同事──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家長放手讓我做事,不吝於鼓勵我。我喜愛教書生涯的每一天,也珍惜每一次的肯定。我了解這一切何其幸運。因此,我寫這本書,是為了感謝惠我良多的教育家、家長跟孩子們,特別是孩子們……同時向在委實不完美的情境下創造奇蹟的人,表示欽佩。
我也為了天下父母心而寫。我太太珍妮絲跟我有四個小孩(其中三個是青少年),我們經常發現自己面臨同樣的誘惑,受到問題百出的文化撩撥。
因此,我很清楚自己寫作的原因和立場;我正置身其中。
*
跟各位談談一位我最近的學生,姑且叫他傑克。
我們的傑克是個文靜的男孩,他泰然自若,大致算負責,很有禮貌,非常討人喜歡。他上我的四年級普通班文學課,上課專心,從善如流,但不肯用功。他找到自己自在的步調,不願輕易改變節奏。刻薄的人可能會斥責他不夠出色,成績就B-或C+,只是尋常小孩──以目前的思潮來說,這些全是相當嚴厲的斥責。近年來,我愈來愈常想為傑克這樣的孩子辯護,甚至是對其他老師,有些老師似乎在心裡那座有博物館照明的神龕裡供著理想學生的形象,指望有血有肉的學生統統立志看齊。凡是沒有達到標準,就覺得學生令人失望,冒犯了師長,甚至這是人格有缺陷的跡象。他們似乎相信,致力追求登峰造極的成就、贏得多如繁星的讚譽,應該是每個人的目標,學習則會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發生。傑克那樣的學生可能會變隱形人。實際上,許多學生似乎情願如此。
在學年期間,傑克以四分之三的速度緩步慢行。剛開始幾個月,我等待他出現點燃熱忱的跡象。當最後一批秋葉飄過街道,他交出一份中下等級的報告,我判斷應該找他來談談。我們談得很愉快,他同意自己能夠改進,承認自己有那份資質,說他了解用功的益處。我心想,既然如此,或許有一點看到他改善的指望。對談就在友好的氛圍下結束了。但他依然故我。我不時拉他一把,推他一下,還跟他抗議過一、兩次……完全沒改善。好吧,我心想。他是個好孩子,我心想,他情願照自己的步伐慢慢走。算了。學生有權決定要不要用功,有權判定我的課不符合他的喜好,尤其他都四年級了。只要他有其他的喜好就行。我等著他實踐自己的諾言。
但在整個漫長的溫和冬天,我們的傑克完全沒有對任何事物感興趣的跡象,任何方面的興趣統統從缺。春天悄悄降臨──傑克沒有展露過一分一毫的熱情,一概沒有。
接著在五月,新一代的葉片染綠了樹木,由於內幕曝光,我偶然得知文靜的傑克確實有熱情的一面……因為他自己提到,我才知道的。原來,他有極感興趣的嗜好,一個「全世界都別管我」的嗜好,一種天命。我尤其欣賞他是在我們的師生關係接近尾聲時才說;那畢竟,是他的嗜好。他詞不達意地告訴我,就他所知,這項嗜好除了帶來滿足感,沒有半點實際用途──他沒有一絲虛假地說,未來也不會有──而他一點都不在乎。沒有大人指導他、鞭策他、評量他。沒有他必須準備應付的競賽。他沒有接受特別訓練;就我所知,甚至沒有影響他的大學志願。當中的樂趣與滿足只屬於他一個人,不涉及其他,他別無所求。
在五月,我得知傑克畫畫。
不只那樣,傑克畫的是三D圖。他會做精細的紙製模型,其實是雕刻,材料是普通的影印紙、鉛筆和鋼筆、剪刀、膠帶。他做模型純粹因為他高興。從霍格華茲城堡、自由女神像,到實物尺寸、可以戴的棒球帽等等應有盡有,有的不比一套撲克牌大,有的跟柯利牧羊犬相當。有什麼東西挑起他的興致,他就坐下來,做個模型。如果得花一週,就用一週。電話響了也不管。如果因此忽視學業,他也認了。這些傑克原創的模型很精巧,技法爐火純青。各位真該親眼瞧瞧。每個人都應該看一看──法貝熱彩蛋(Fabergé eggs)等級的紙製跑車跟宇宙飛船千年鷹號模型。說到這,傑克似乎根本不在乎。別人喜歡他的作品是很好啦,但那不是他做模型的原因。他曾經告訴我,一旦完工後,幾乎就只是擠著放在房間地板上而已。他盡量小心不踩到。樂趣,以及滿足感,統統來自製作過程。
他從幾年前開始做模型。當時他們閤家到澤西海岸度假。如果我沒弄錯,他們去了遊樂場,但時間不夠,結果有一樣傑克非常想試試的遊樂設施沒有坐到。他們去開車時,傑克垂頭喪氣地跟著──我要挑明了說,小孩都這樣:在遊樂場暢玩一整天,卻為了一項沒有坐到的遊樂設施怏怏不樂。父母會想,唉,可惜時間不夠。但小孩會想,我真的真的真的很想坐啊!傑克有點悶,把心思拉到父母在說的話,不知何故,他連想都沒想,就拿出鉛筆和紙,一絲不苟地細細勾勒那個遊樂設施,將受挫的熱切渴望畫在紙上,就像一封情書。畫到最後,他發現自己畫得有模有樣。畫畫很有趣,時間跟世界都消失了。足足一小時或更久,彷彿天地間只剩下他跟在他腦子裡呼嘯的遊樂設施以及眼前的繪畫。那過程也很撫慰心靈。畫畫能補充精氣,而非耗用心神。
畫好後,他看著成品,不禁對自己的手藝得意起來。坐在那裡時,他發現這幅畫還沒搔到癢處。他省悟到遊樂設施有左邊跟右邊跟背面……於是,他也一一畫出。完工後,這些畫就擺在桌上,四張畫了圖案的紙。接著,他冒出一個點子,一個愉悅的靈光一閃,這樣很好,因為他還意猶未盡:遊樂設施不是平躺在桌子上的。而是直立的,是三錐立體的。他去拿剪刀和膠帶。
大功告成。
狂喜不一定要盛大隆重,也不一定要給人顏面有光的讚譽,狂喜之樂沒有邊際。橡實極少長成橡樹,但每一棵橡樹,都是從你能撿起來放進口袋的橡實所長成的,每一棵都不例外。
不論傑克對模型的熱忱會不會讓他變成藝術家,或建築師,或工程師,或任何專才,那都不重要。他已經學到什麼叫熱忱,什麼叫專心致志,什麼叫從生活中騰出餘裕,去做一件他純粹因為喜愛及相信而想做的事。同時,他鍛練出一套本事,建立自己的衡量標準,不達標準誓不干休。於是,他了解放眼目標、萌生想法、致力做到、做出好成績的滿足感。在為自己選擇、為自己做事的過程中,他建立了自信跟自我價值。這些都是非常可取的特質,希望能維持一輩子。
請你,徹底消除想教人刮目相看的衝動。別把那種權力交給他們。認清自己該做什麼事,再衝著這些事能給你的滿足感去做到。
但千萬別把這當成自我放縱的免死金牌。也不可自戀,就算全世界只有你一個人也不行。
你要忘情地投入自己樂在其中並且相信的事,別管後續會有什麼發展或什麼效益。善用當下這一刻,相信未來將會水到渠成。相信自己,目標要高,專心致志,努力去做。做時要用腦筋,不要不懂裝懂。如果你想要的是卓越,是財富,是愛,是讚美,就要付出對等的心力。慎選你欣賞的對象。記住要有禮貌。「遵循良心的指引。」是不錯的建議,就算良心的源頭是一隻昆蟲也無妨。「尊重長者」也不賴……但說真的,到頭來,你虧欠最多的成年人,就是你即將長成的那個人。你不會想讓未來的你失望。別把責任視為一個包袱,覺得責任霸占了你的時間。把責任看成是迎接挑戰的機會,琢磨你的能力,肯定你的獨立。令你成長。讓學習成為你的使命,付出你的心力,將你的學習成果貢獻在促進世人福祉上,從中得到滿足。相信我,等著有人去做的事可多著呢。教師、招生委員、朋友、其他小孩、父母、跟你的父母一起昧著良心展開「不,我家小孩才是最厲害的」競賽的張三李四……這些人在「你是誰」以及「你做的事」方面,重要性應該微乎其微。接受他們的支持,享受他們的鼓勵,同時做你的事。反正,他們無論如何都會關注你、得出他們自己的結論。「跟隨你的狂喜。」神話學者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如是說,他年輕時追隨自己的狂喜,在樹林裡的小屋潛心閱讀五年後,成為他那個年代動見觀瞻的思想家。如果現在你缺乏狂喜,就追隨你的好奇心。如果你的好奇心很薄弱,甩自己三次耳光,再重來一遍。
決定你是誰的關鍵因素,是你所喜愛的事物,只有你,可以選擇你要喜愛什麼事物。一旦你作出選擇(更常見的情況是它選擇你),而且那是你的真愛,如果你不投入其中,你將會痛苦,也應該痛苦。而盜用一下愛潑斯坦(Epstein)兄弟的話,痛苦的日子也許不是今天,也許不是明天,但那天很快會來,直到人生的盡頭。只有當你的成就吻合你對成功的想法,你才會覺得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