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的成功密碼:首創「內向基因測驗」,找出自己的內向特質,用「靜」爭力改變世界!

Leise Gewinnt

  • 作者:朵麗絲.梅爾丁
  • 譯者:黃秀如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6/03/04

  • 定價:300元
  • 優惠價:79237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86-92610-4-3
  • 系列:UPWARD
  • 規格:平裝/272頁/14.8x21cm/普通級/套色印刷
  • 分類:心靈勵志/自我成長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前言、沉靜的奢華:為何大嗓門在尋找安靜的你已經有的東西?



我們常在文學和電影中見到典型的內向者:歌德作品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主角維特、《傲慢與偏見》中寡言的達西先生、《哈利‧波特》中的妙麗‧格蘭傑,以及小說《飢餓遊戲》中思緒縝密、考慮周延的女英雄凱妮絲‧艾佛丁。除了書中世界,我們也經常在現實生活中遇見這類人,例如演員艾瑪‧華森、高爾夫球選手馬丁‧凱梅爾、服裝設計師加布里勒‧史特瑞勒、《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等人。這些人都不愛聲張,默默達成目標;對於隱私極為慎重,絕不公開私生活;他們予人純樸的印象,並不會將自己包裝成重要人物;他們事業有成,即使置身人海,也很難忽略他們的存在,都是一些有趣的人物。儘管如此,被人群包圍時,他們的反應極為敏感,往往十分不自在,甚至到了害羞的地步。也就是說,所謂的性格內向者,就是與自己的內在主觀世界強烈連結的人,而「內向」這個詞,便是由拉丁文的「intro」(往內)和「vertere」(轉向)組成。

性格內向的人,其實到處都是:



˙公司有位女同事,她往往比其他人更早到辦公室,因為在不受干擾、沒人盯著的情況下,她最能專注的構思自己的企劃案,完成一系列的工作。

˙因為抓住了突如其來的靈感,使得公司成為業界冠軍,這樣的資訊專家卻為了在公司慶祝會上必須站起來說幾句話,羞得兩隻耳朵都紅了。

˙放學後,小孩不願意參加同學的生日派對,也不想出門和朋友踢足球,反而寧願待在自己的房間作白日夢或思考一些事情。

˙一位受歡迎的演講人覺得,和走進坐滿了聽眾的大廳、在眾目睽睽之下站上講台相比,置身於氣氛輕鬆的閒聊環境中,反而更令她感到害怕。

˙陪著孩子來到公園兒童遊戲區玩耍的媽媽,寧願坐在一旁看報紙,也不願意和其他的家長閒話家常。

˙專注聆聽下屬報告的主管,聽完當下不置一詞,只是沉默地思索會議內容。隔天,他卻寫了封電子郵件給下屬:「你的建議說服了我,請按照你的想法繼續往下做!」

˙你有位朋友,在朋友聚會時,通常不怎麼愛說話,但只要一跨上腳踏車,朝著阿爾卑斯山口奔馳而去時,就顯得神采奕奕,整個人都活了過來。



像你們這樣回歸自我的人,處事態度趨向於保留或退卻,與大多數人截然不同。在我們這個時代,受人歡迎的理想人格特質不外乎:樂於與人接觸、個性平易近人、擅長與人溝通等,上述標準卻和你們的特質背道而馳。你們很難裝出熱情的樣子主動問候別人,或者和不熟悉的人聊天。這種與眾不同的表現,常讓外向的人摸不著頭緒,甚至將你們的做法視為缺陷,或看作對他人的侮辱。外向者認為和其他人相處、參與群眾活動都是理所當然的,於是冷淡的內向行為模式,很容易被解讀成不合群、拘謹、放不開的行為。擁有容易令人誤會的內向人格,再搭配上引人注目的事業成就、特別細膩的心思、或讓人詬病的傲慢感,讓一切雪上加霜。

實際上,不管是內向、羞怯或敏感的人,都並不沉悶無趣,也不畏懼與人來往,他們的表現只是和外向的人極端不同罷了。從生理上來看也是如此,內向者從一出生開始,腦部活動力就比外向的人高,對刺激的反應比較強烈,對多巴胺這種提高感知能力的神經傳導物質也更加敏感。於是在日常生活中:



外向的人可以同時接收很多的刺激,但對於個性較安靜的人來說,這一切卻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承受範圍。



為了擺脫日常生活中的紛亂,也為了幫自己充電,他們會需要很多獨處的時間和空間。吃完飯後,當外向的人約了朋友出門看電影時,內向的人卻寧願待在家裡自己一個人看藍光DVD。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畏懼世界、害怕人群或不喜歡與人聊天,主要的原因是,獨處是他們最深沉的心理需求。於是當外向的人著迷於大型慶生會或和一大票朋友聚會,內向的人卻認為,最快樂的事情莫過於獨處,或和三、兩位熟朋友相聚。

外向者和內向者對世界的感受如此的不同,以致於有時候對彼此感到十分陌生,就好像外星生物遇上地球人一樣。對於內向族群來說,許多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往往讓他們感覺自己好像來錯了星球。對他們來說,德國高鐵上的手機鈴聲,就像在參加好朋友舉辦的三天婚禮慶祝會時,持續縈繞耳邊的喧囂一樣:整個世界忽然變成由瘋狂刺耳的聲音組成,失去了令人安心的寧靜。

然而,情況正在隨著時代轉變。市面上出現了引起廣泛討論的專業書籍,比方說蘇珊‧坎恩所著的《安靜,就是力量》和希薇亞‧洛肯撰寫的《內向者的優勢》,讓內向者和外向者之間的差異一躍成為流行話題。除此之外,內向者不僅成為德國《明鏡週刊》的扉頁新聞人物,甚至還登上了《時代雜誌》封面,大家都知道,通常只有像安潔莉娜‧裘莉這樣的名人或蘋果手機,才有此殊榮。從那個時候開始,商業界就察覺到,那些不引人注目、喜歡單獨工作的員工,在理性、創造力和同理心方面,可能擁有人人渴求的潛能。

這麼說來,內向豈不是成為了下一波流行風潮?這種看法可能就太誇張了。但是不管怎麼說,與之前相比,內向的人確實開始受到更多重視。究其原因也許在於,在人人受困於職業倦怠、生活壓力與過度交際的時代裡,連外向的人都感受到:



心靈的重生和內心的快樂,才是真享樂,它代表思想深度,也是拯救職業倦怠的方法。



  暢銷作家伊莉莎白.吉兒伯特充滿幽默自嘲的暢銷書《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中提到,在印度的禪修室裡,她找到了自我的救贖,藉著沉默、保守和自制,她讓自己的心情沉澱,獲得深度:「於是我決定了,從此再也不當禪修室裡麻痺的蠢人,再也不四處奔波,也不在背後論人是非,或說些輕浮的笑話了。我不再需要聚光燈,也不想讓自己成為話題的中心,不想為了一些小小的認同和別人唇槍舌劍。此刻就是我改變自己的時機。」明星作家保羅‧柯艾略的話也鼓舞了數以百萬計的觀眾──他認為退一步沉思能改善生活品質。

我們不須特別告訴安靜的人們,慢活和自我反省有多麼吸引人。因為他們本性樂於獨處,且將孤獨當成不可或缺的友人,一個美麗的習慣,就如喬治‧穆斯塔基所唱的歌:「孤獨漸漸成為我的朋友,多甜美的習慣……不,孤獨時我從未沉浸於寂寞中。」

大腦機制的作用讓我們覺得,每天擁有一段很長的休息時間是種享受。在這段時間裡,大腦明確強迫我們停止一切活動,儘管如此,我們卻依然經常疲累不堪。當外向的人在日曆上圈出那些美好又療癒的獨處時間,煞有介事地規劃為「禁止上網日」或「沉默日」,卻不知道,對我們這些內向的人來說,那些日子才是我們真正的生活。定期排開忙碌的行程,好好地為自己充電,能幫助喜好安靜的人發揮下列優點:



內向者善於精確分析,常能深入瞭解事物的本質,他們仔細傾聽別人說話,避免爭端發生,工作上井然有序,長於掌握細節,並能提出具體的工作成果,他們的思考方式和行動經常讓人感覺到,一切都掌握在他們手中。

內向者善於分散風險,很能保守秘密,習慣以真實不矯飾的一面示人。



在一個寂靜的世界裡,這種行為模式當然極具說服力。然而在眾聲嘈雜的現代世界,這卻顯得有些不足。今日,每個人都受到社會規範的無形要求,必須建立自己的人際網路,還要將最好的一面展示在大眾面前,推銷自己。這些事曠日廢時,令人疲憊,就算對外向的人來說,這些活動有時也超過他們的身心負荷。對我們這些內向的人而言,不管是持保留態度或專注於內在生活,還是無法避免「自我推銷」的壓力,終究得鼓起勇氣面對。我們必須找到適合自己,且符合社會要求的工作、生活和溝通方式。如果不這麼做,其他人將再也聽不見我們的聲音、再也看不見我們的身影了。本書提供的知識、自信和策略,都有助於內向者提升自己的形象與能見度:



˙知識:《內向者的成功密碼》邀請你深入理解關於內向性格的各種觀點。〈內向性格解碼〉篇深入分析了安靜者的人格特質,閱讀本章後,讀者能大致掌握自我評估的方法和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自信:《內向者的成功密碼》之所以問市,就是為了讓你理解,內向性格正是你獨立自主地思考、行動與創造的力量泉源──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和你們一樣,自然而然地汲取這些深植於心的資源。

˙策略:《內向者的成功密碼》提出了各種建議,讓你知道該如何發揮並強化個人獨有的內向天賦,並以謹慎而持之以恆的方式,利用這些天賦超越自我。



聖雄穆罕達斯‧甘地曾說過:「你可以用安靜的方式改變世界。」有時候,事實往往與表象不同,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一種理想的人格類型。當然,我們不需要為了證實這句話顛覆世界,因為電影導演希區考克、搖滾歌手麥可‧傑克森、德國戲劇大師羅里等人已經證明了這個道理,導演兼演員蘇菲亞˙柯波拉、作家J. K.羅琳或歌手艾拉妮絲˙莫莉塞特等人,也都是活生生的榜樣。他們的重要性,顯示了內向者自有其方法成就偉大事業。儘管內向者不一定比外向的人優秀,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也不比外向的人差。




1 2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