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要照顧別人,先照顧好自己
前段時間我在單向街講抑鬱症,講到什麼是好的陪伴、好的共情,講到陪老爺爺哭的小男孩兒的故事。大意是說當朋友抑鬱的時候,我們應該陪他哭,而不急於將他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講座結束之後,有人提問說,自己就是這樣陪伴自己的朋友,可是時間一久,自己也難堪重負,心生逃離的念頭。又覺得自己怎能這樣可惡,在朋友需要的時候,不做個「合格」的朋友?怎麼能在朋友需要自己的時候,不陪著他哭,反而想逃離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還是讓我先來講講心理諮詢吧。
心理諮詢師的入門課,便是要讓諮詢師看清楚這樣一個事實:你自己的力量幫不到任何一個人。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改變他的生活態度,之所以「好」起來,仰仗的是他自己內在的力量。
諮詢師倘若相信自己的「武功蓋世」,便是自戀地剝奪了來訪者本來的生長。這一方面使得諮詢師變得像小學老師一樣高大偉岸又面目可憎,一方面使來訪者不斷體驗挫敗── 諮詢師比我更強大,我總是依靠別人的力量才能感到好一點兒。
Stephen King(史蒂芬.金)31談寫作的時候說,故事就像是埋在地下的一個化石,作家的任務是不斷地往下挖掘,直到將整個化石完整地挖出來。他說,不要試圖去構造故事,它們在你到達之前已經在那兒了。
我想心理諮詢是一樣的。心理諮詢師沒有能力去賦予任何來訪者能力、信心、勇氣或是其他任何一樣東西。這些能力、信心、勇氣、力量,在你遇見來訪者之前,已經在他的身體裡面居住很久了。而諮詢師的任務,不過是像作家、考古學家一樣,將它們從重重灰塵迷霧之中,還原出來。
所以,諮訪關係(治療師和來訪者的關係)的本質不過是一個普通人和另一個普通人的關係。一個人但凡存在,就必然有自己的力量、自己的軟弱。來訪者是這樣,諮詢師也是。諮詢師在相信來訪者有力量的同時,也要承受來自來訪者的壓力、阻抗、攻擊和種種測試,難免受到「傷害」,想逃離。
於是督導老師常常說:在諮訪關係中,治療師的首要任務是先讓自己在這段關係裡面生存下來,然後來訪者才能有信心,和你一起走下去。
你看,連靠此吃飯的治療師,都要先在諮訪關係中保全自己,然後才能繼續工作啊!
所以回到我們討論的問題上:你是如此努力地想做完美的朋友或家人,但當你不堪重負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我今天整理郵件,然後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回答類似這樣的詢問我幾乎可以做一個範本出來,下面這些話,我用不同的方式,或長或短,寫了無數遍:
你好,謝謝來信。
你在他身邊,這樣用心地陪他,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你作為一個朋友,並不能夠承擔更多的事情,比如說負責他的情緒、保護他的安全。如果你要全權為他負責,這超越了朋友或家人(甚至人和人之間)的界限。
作為朋友,給予適當的陪伴(而非超越你個人能力的陪伴)即可,同時,他也需要你真實的回饋(如:傾訴你的壓力,給予建議,甚至表達你自己的不滿等等)。專業的諮詢或治療請交給他的諮詢師去做。如果一定要打破界限(長期的、二十四小時的關注),你可以求助他的家人(更多其他家人)或相關的社會機構。你做得已經很多、很好了。
要照顧好別人,先照顧好自己。這樣照顧才是可持續的。
祝好。
簡里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