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引言
請想像一下,有種新發現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富有、更健康、更長壽、更聰明、更寬容、更快樂、更積極也更創新。你也許會心想,太誇張了,但事實上,這種新發現已經成真。
這個萬靈丹究竟是什麼呢?信心。信心之於人的積極進取,就如食物之於人的身體,少了其中一者,我們都會萎靡而死。如果你有信心,就能讓自己具備能力企及超乎想像的高處,反之則可能對你的未來發展造成毀滅性的影響,無論客觀而言你的成就有多高。
網球界傳奇人物大威廉絲(Venus Williams)在十四歲時,當ABC新聞台問她是否有信心在下一場可能會相當膠著的比賽中擊敗對手,她的回答是:「我很有信心。」記者略顯驚訝地追問:「為什麼你可以回答得這麼自然?」「因為我相信自己很有信心。」這位未來的球后用理所當然的口氣說道。
將近二十五年後,二?一八年大威廉絲接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採訪時表示:「我覺得自己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是因為我相信自己,而且我發現這種信心是從學習和培養而來。其實,我每天都會鍛鍊我的自信心,就像去健身房或在球場上訓練一樣。」本書會從科學和精神科學的角度探討信心究竟是能夠後天習得的技能,或必定是與生俱來的天賦。
樂觀、希望和自尊都是很容易和信心混為一談的概念,不過我會在後文說明,這些概念和信心有一項根本上的差異:信心可以驅使行動。你可以是樂觀的人,滿懷所有問題到最後都會迎刃而解的希望,但卻從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影響結果,或者更明確地說,那份樂觀完全沒有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你也可以有很高的自尊心,自我感覺良好,卻沒有自信能達成特定的目標。
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而信心是一種面對未來的心態,因為預期會成功而排除了未來的不確定性。自信指的是經過計算後篤定自己多半會獲勝,而這份篤定是源於過去的表現。信心之所以可以創造未來,是因為行動奠定了基礎。而且就如大威廉絲所說的,信心可以經由學習獲得。
信心的組成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你篤定自己可以做到某件事,也就是所謂的「可以做到」(can do)元素;第二部份則是認為自己做到某件事之後世界會稍有改變的信念,也就是所謂的「可以實現」(can happen)元素。
也許你確信自己可以做更多運動(可以做到),但卻懷疑這是否能真的幫助你減重(無法實現)。或者,也許你認同如果人人都降低化石燃料用量就可以減緩全球暖化(可以實現),卻不認為自己有辦法減少使用量(無法做到)。如果要讓信心發揮百分之百的強大作用,就需要徹底結合內心世界「可以做到」以及外在世界「可以實現」這兩大信念。
因此,實現可能性的關鍵就在於信心。信心是通往未來的橋樑,是人類獨有的能力,可以設想出尚未存在的事物,並且以此為目標努力。數千年以來,信心驅動著全體人類進步,從醫學技術突破讓人類壽命得以延長,到美國太空總署(NASA)將航海家一號(Voyager 1)送上銀河系都是如此。
一九六一年五月二十五日,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向特別舉行的美國國會聯席會議宣佈,美國要在十年之內讓人類登上月球。甘迺迪並不知道達成這項目標的方法──在他發表演說的當下,火箭、所需的技術和知識都還不存在。即便如此,當時蘇聯在太空旅行領域有突出的表現,因此激勵了甘迺迪展望構想中的未來成就,並且展現出可以實現目標的信心。這樣的成就也真的實現了──就在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
這項成就並不是因為單一個人的信心而實現,甘迺迪所激發和展現的其實是整個國家對於共同目標的信念。因此,我在本書中探討的不只是個人層面,抱持信心或缺乏信心都可以是集體的心理狀態。我們會在新聞快報中聽到「消費者信心」、「市場信心」、「企業信心」、甚至是「國民信心」等用詞,那麼個人的信心和這些更宏觀的經濟與政治概念又有何關聯?
經濟和政治可能會深深影響到數百萬名個人的自信,而且反之亦然。舉例來說,研究顯示,成長過程中經歷經濟衰退的十八歲至二十五歲年輕人,比較不相信單靠個人努力就可以成功。
二?二?年因為Covid-19疫情而引起的經濟動盪在在證明了這一點;在一份針對兩千名十六歲至二十五歲年輕人的英國研究中,四成一的研究對象表示自己的未來目標似乎「難以企及」,三成八目前覺得自己「永遠不會有成功的人生」。
將近半個世代的信心程度大幅滑落,將會撼動英國和其他國家數十年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結構。在經濟繁榮時期,年輕人比較容易有追求和達成目標的信心。然而,個人的信心對於國家發展的影響實在太過巨大,歷經過年輕人口信心大崩盤的國家會更難重返經濟繁榮的狀態。
信心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有自信的人會活得更久、更快樂也更健康。例如有多項研究顯示,如果伴侶對於你的身體狀況有信心,你在歷經心臟衰竭之後會活得更久。此外,信心有傳染性;家族、社群和整個國家的興衰,都有可能取決於滿懷信心或喪失信心的蔓延程度。美國「鏽帶」(Rust Belt)社群從一九八?年代開始逐漸式微,不只是因為產業沒落,也因為信心低落有如病毒般四處傳染,逐漸侵蝕當地人的士氣,有雄心壯志想解決問題的人也因此轉身離開。一如個人層面的信心,集體信心也可以經由學習獲得,我們會在本書後半部談到這個主題。
研究證實這種傳染性也會透過家庭、運動、商業、社區和整個國家蔓延,而在信心消長的同時,人的大腦和其他身體部位的生理狀況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舉例來說,只要你有信心能夠面對害怕的事物,就可以有效刺激免疫系統,儘管你還是有恐懼感。因為有信心,你正視自身焦慮的可能性會大幅提升。反之亦然:如果你對於自己面對恐懼的能力沒有信心,成功化解恐懼的機率就會降低。
那麼所謂的「信心」究竟是什麼?我們都以為自己知道信心的樣貌,但唯有透過深入探討近幾十年來的傑出科學研究,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這個概念。信心會以什麼形式顯現在我們的心理、大腦、甚至是身體狀態?信心是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傳播? 信心是普世皆然的狀態,還是會因為文化、性別或階級而有不同的顯現形式?會有信心過剩的情況嗎,這種情況會造成什麼後果?相對的,如果缺乏信心,有辦法學習變得更有信心嗎?還有最重要的問題:不論是在個人、家庭、社群、企業和整個國家的層面,我們要如何在重新理解信心之後,運用這項知識造福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