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練習:內向者的氣勢培育,成功者的後天素養

How Confidence Works

  • 作者:伊安.羅伯森
  • 譯者:廖亭雲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2/09/05

  • 定價:420元
  • 優惠價:79332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626-7181-12-6
  • 系列:UPWARD
  • 規格:平裝/336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心靈勵志/職場工作術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那麼,這種激發了戈恩、穆拉德、穆克維格、恩格伯特和羅曼諾芙奇而且被我們稱之為信心的神秘力量,究竟是什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還是可以學會的技能?信心是從何而來,背後的原理又是什麼?
以上提到的五位人物都有如穿越時空一般,跨過連接兩端的橋樑走向未知的未來,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構想出還不存在的事物:戈恩預見電動車的未來;恩格伯特想營造對家庭友善的企業環境;羅曼諾芙奇要造就更平等的顧問業;穆克維格要讓醫院成為避風港;穆拉德的願景則是推翻高度傳統社會的常規,讓受暴的年輕女性可以重新被接納。
我們每天都在建立並橫越這樣的橋樑,雖然不像上述例子那麼罕見且英勇,但信心確實有和橋樑一樣的功能。以決定減重如此普通的狀況為例,你多有信心自己可以先踏出一小步,選擇比平常健康的午餐,例如吃沙拉?信心的兩大組成要素之一就是信念,例如「如果我吃少一點,體重就會減輕」。在認知心理學,這叫做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tion),是一種對外界的信念,也就是「如果x發生,y就會隨之而來」的觀念。這樣的信念是建立相對於心智的外在世界上;例如,如果我戒菸,就可以活得比較久。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這樣的外在世界觀念。我經常聽到很多過重的人這麼說:「不管我吃多少,都還是會變胖。」至於「我父親一直到八十歲都還在抽菸,而且非常健康,所以戒菸對我沒什麼好處」則是另一個對於世界有錯誤推論的例子。
信心的第二個組成要素涉及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的信念,和事件會不會發生無關。舉例來說,假設你認同少吃可以減重的觀念,很好,但這時懷疑開始浮現:「我有辦法一直只吃沙拉嗎?」在你大腦內的未來模擬器中,你開始預期午餐前會飢腸轆轆,還有午餐後產生的空虛感。你對自身未來的預測並不理想──你想像自己會死盯著冰箱,心想,我的老天,不要再吃沙拉了!
因此,在你做出正確決定之後,關鍵不在於你是不是確信自己的決定會有結果;如果你不認為自己做得到,你就會做不到。這種類型的預測心態在認知心理學的專有名詞中叫做「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tion)。如果你既不相信自己做得到,也不相信結果會隨之而來,信心在產生之前就會消散。
所以,就讓我們把結果預期稱為「可以實現」信念,效能預期則稱為「可以做到」信念。接下來會衍生出四種不同類型的信心,每一種類型背後都有不同的思維、情緒和大腦活動模式:無法做到/無法實現;可以做到/無法實現;無法做到/可以實現;以及可以做到/可以實現。

無法做到/無法實現
第一種心態會導致人陷入不知所措的深淵;假設醫生告訴你,由於血液檢測結果顯示你有前期糖尿病,你必須要運動。腦中浮現運動的景象時,不適和費力的想法逐漸襲來,讓你不禁覺得:不可能,我一定做不到。接著你又想到,母親也患有糖尿病,於是你心想,運動到底有什麼用?反正我還是會生病。隨著你的思緒嚴重偏離醫生的建議,大腦得出的結論就是「無法實現」。
在這種狀態下,大腦會放棄控制,身體則會逆來順受。此時已經沒有必要感到焦慮或沮喪,因為你無能為力。你的腦中只剩下漠不關心,而且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在二?一五年證實,這時在稱為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的大腦皮質區域,動機會大幅下降。沒有可以橫越深淵的橋樑。

無法做到/可以實現
在這種情境下,你會相信醫生的建議。「沒錯,她說得對。」你心想,然而自我懷疑卻在腦中盤旋不去。你的思緒突然跳回過去毫無計畫就嘗試運動的經驗,當時沒過幾分鐘你就因為滿頭大汗的不適感放棄。你又想起自己有幾次計畫要穿上運動服裝去慢跑,卻在最後一分鐘躺回扶手椅。「我做不到。」你絕望地做出結論。
你並沒有因為無能為力的宿命論而覺得心安理得,畢竟你相信醫生,但這也表示你會感到焦慮。你的雙肩拱起,羞愧感如浪潮般襲來,因為儘管你認為運動是可行的方法,你卻不會去做,你不認為自己做得到。於是你的一顆心往下沉,你對自己的評價也一路往下掉。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在二??二年發現,此時大腦額葉中段的自我評價系統,會環繞著失敗和自我懷疑的思維。這種情況下橋樑只搭建到一半,還不足以跨越深淵。

可以做到/無法實現
在這個例子中,你已經準備好要做運動並採納醫生的任何建議,然而你還是罹患了糖尿病,而且病情會每況愈下。太不公平了──你知道自己可以遵守醫囑,但就是不相信會有效果。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學校,師長會說只要你努力用功,就可以通過考試、擁有好工作。你照著他們的話做了,因為你相信他們,但是光鮮亮麗的工作卻從未實現,從此以後你對於專家意見的信任所剩無幾。
如果你抱持的是這種半完工橋樑版的信心,會感到挫折、委屈、憤怒和焦慮。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在二?一五年證實,在上述準備好要行動的狀態中,人類大腦的獎賞網絡(reward network)會發出痛苦的訊號。儘管你願意遵循醫生的運動建議,卻不真心認為這有助於改善糖尿病。

可以做到/可以實現
看診之後你直接回家,穿上運動服,立刻開始建立運動模式,你絕對可以做到。你查看了知名的醫療網站,瞭解到運動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一環,所以你心想:「沒錯,運動有效果。」在這種狀態下,大腦會積極參與,身體會做足準備,你也會預期成功的到來。二?一五年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人員證實,此時人的大腦會預期有獎勵,且多巴胺活動急劇上升,你的心情會因此振奮,聽到醫生宣佈壞消息之後的焦慮感也會隨之平息。有一條堅固的雙纜橋可以橫越深淵,而你正走在橋上。
1 2 3 4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