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這是簡化版本,想當然,人生其實要複雜得多,更遑論有時候以我們要跨過的橋而言,「可以實現」的範圍十分模糊。每一位企業家、運動員和想要擁有戀情的人都會面臨這樣的狀況,不論「可以做到」的部份有多少,都無法保證「可以實現」。大部分的企業都以失敗收場;大部分的運動員從未贏得冠軍;還有大部分追求戀愛的人也無法在第一次就找到真愛,甚至一輩子都找不到。
我們可以推論,卡洛斯.戈恩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大多數時候都是處於「可以做到/可以實現」這類有信心的狀態。戈恩確信自己可以讓兩大企業巨頭雷諾和日產合併(可以做到),他還預測此舉對於兩家企業的財務都有助益(可以實現)。他也認為自己的公司可以針對大眾市場推出電動車(可以做到),而且這項決策會帶來商業上的成功(可以實現)。
凱西.恩格伯特和沙夏.羅曼諾芙奇都自認可以成為執行長(可以做到),也深信自己可以為公司帶來正向的改變(可以實現)。對於恩格伯特來說,她是在與兩位資深同事進行那場「具有啟發性」的對話之後,才認知到這一點。娜迪雅.穆拉德確信自己可以勇敢發聲(可以做到),也認為這麼做可以幫助其他和自己有同樣遭遇的女性(可以實現)。德尼.穆克維格深信自己可以為女性傷患提供醫療照護(可以做到),而且透過這種方式可以造福許多人(可以實現)。
話雖如此,人生中的事件很少會像上述簡潔的摘要一樣清楚明瞭。戈恩不可能有把握合併一定會有益於三家合作企業,他也無法百分之百確定電動車一定會取得商業上的成功。羅曼諾芙奇和恩格伯特不知道自己的推動的變革是否會有效果,最後兩人都被迫離開執行長的職位,因為她們的同事並不相信浴其中的效益會實現。還有穆克維格也不敢肯定,自己成立的醫院一定有辦法在飽受戰爭摧殘的剛果運作。而對穆拉德來說,她的行動可能效果不彰,或者在更糟的情況下,可能會對於他想要幫助的女性造成傷害。
這五位造就改變的人物之所以有信心,並不是因為他們自視甚高,亦即他們的行動不是建立在自尊上。自尊的衡量方式是詢問受試者對於特定敘述的同意程度,例如「整體而言,我對自己感到滿意」或是「我有很高的自尊心」。你越是同意這類敘述,就表示你越有可能對自己的工作還有伴侶感到樂意和滿足,同時也會有其他諸多益處。
自尊是一種回顧,而信心則需要你望向未來,不論是在工作、財務、親密關係、運動或教育領域。自尊無法促使你做到這一點;自尊是你對自身評價的長期摘要,而不是對於你未來表現的預測。信心就是有這樣的預測功能,這頁難怪根據卑爾根大學(University of Bergen)在二?一四年對兩千名青少年進行的研究,相較於自尊高低,自身的信心程度更能準確預測學童在學校的表現。
信心程度也可以用來預測你是否能適當應對公司改組的情況,以及預估你能在求職往站上收到多少面試和工作邀約。抱持信心還有其他眾多益處,包括會影響到歷經造成骨骼傷害的車禍之後重返職場職場的速度,以及在運動領域的表現。
儘管自尊和自信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兩者的關係卻十分密切。不過,雖然信心有助於提升自尊,反之卻未必成立。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 of Basel)的研究人員費時十四年,在美國對七千名十四至三十歲的對象進行研究後證實了這一點。長期而言,掌控感(sense of mastery)──和信心密切相關 ──可以明確預測出個人的自尊高低,然而自尊卻無法用於預測未來數年的信心程度。換言之,如果你只是想要感覺良好,對自己感到滿意就夠了;但如果想要有所成就,你需要的是信心。
信心最主要的來源之一是衍生自克服挑戰的掌控感,戈恩、恩格伯特、羅曼諾芙奇、穆克維格和穆拉德的故事就是最顯而易見的例子。而最重要的是,由於信心是以這種方式培養而來,你可以經由學習變得更有信心,我們會在後文討論到這個主題。
事實上,維護自尊耗費的心理能量反而會讓人無法專注在培養信心所需的實際行動上。例如,一項二??九年在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進行的研究中,研究團隊請受試學生寫下以自己為主角的故事,藉此操控學生在道德層面的自尊。其中一組學生被要求使用中性詞彙寫故事,例如鑰匙或房屋;第二組學生則被指定要使用負面詞彙,像是不忠、惡劣或貪婪;第三組的自傳式小故事則必須融入一些在道德上偏向正面的詞彙,如關懷、慷慨、公平和慈善。
研究進入尾聲時,研究團隊告知學生,研究受試者通常會捐出一小筆錢給自行選擇的慈善團體,並且邀請他們也這麼做。使用中性詞彙的組別平均捐出二.七一美元;以道德上偏向負面的詞彙寫故事的組別則平均貢獻了五.三?美元。那麼自傳式小故事裡充滿慷慨和慈善,而且道德層面的自尊因此提高的組別呢?他們勉強擠出了一.?七美元的捐款。
以上的現象稱為「道德許可證效應」(moral licensing),亦即在道德層面上肯定自己,會讓你覺得自己有理由做出較不善良的舉動,這種提升自尊的方式基本上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信心會把焦點放在外界,相對地,維護自尊的心態則會把人的注意力拉往內在,單是想著要做好事,就足以在腦中為自己添加品德點數。
只是心想著將來要做好事,就讓我們覺得自己有權在當下表現得沒那麼善良。換言之,為了維護自尊,我們會利用做好事的念頭來累積自己的道德點數,而這樣善意卻會妨礙我們的實際行為。
就這個角度而言,自尊會將人原本用於在現實世界中採取行動的能量,改成用在提高自我賞識的程度,最後衍生出和信心完全相反的效果。如果戈恩、恩格伯特、羅曼諾芙奇、穆克維格和穆拉德當初的動機主要是出自提高自尊,他們絕對無法在現實世界中有這番影響力。
在下一章,我會說明信心的原理,因為這會影響到我們心理層面的每一種情緒和思維、大腦中的每一個神經元、任何一種動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行動。原因就在於人類的心智就像預測機器,會依據預期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來策劃自身的活動。
同樣地,信心也是人類為了生存和茁壯而演化出來的精巧預測機制。信心的功能就是預測成功與否,不論是在高爾夫球賽擊球入洞、公開演講或在不歡而散的分手後重新規劃人生。最重要的是,信心是可以習得的技能,所以現在就讓我們看看信心是如何在人的心智和大腦中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