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裡的惡魔

KYOSHITSU NO AKUMA MIENAI "IJIME" WO KAIKETSU SURUTAMENI

  • 作者:山脇由貴子
  • 譯者:羊恩媺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09/03/24

  • 定價:240元
  • 優惠價:79190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803-728-1
  • 系列:TOPIC話題
  • 規格:平裝/192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教育
好書分享:
內容簡介

在台灣,平均每兩個孩子
就有一人曾經遭受校園霸凌!

不能再漠視了!就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你的孩子很可能正是受害的「肉靶」!

●日本上市一個月,即熱賣突破10萬本!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顆半星熱烈好評!

當朝夕相處的同學變成地獄的惡魔,
當教室裡的玩笑變成集體的惡意傷害,
你無從逃避,只有認真面對!

你的孩子在學校裡被欺負了嗎?
不要等悲劇發生了才後悔,
現在就來看看「霸凌徵兆檢測表」!

□ 最近孩子的東西經常不見。
東西有可能是在學校被同學藏起來或被破壞了。當孩子無法清楚說出東西不見的理由時,家長一定要注意。

□ 不想讓爸媽看學校的筆記本和課本。
孩子的課本可能被同學亂畫,筆記本可能被撕破了。也有可能是筆記本、所有的課本(或是其中幾本)裡面,全被同學亂畫、亂寫了。
□ 對金錢的要求增加,或從爸媽的皮包裡面偷錢。
孩子可能被同班同學持續勒索金錢。

□ 希望爸媽不要去參加學校的活動。
加害的孩子們會不希望被欺負的孩子家長來學校,所以有時候他們會對受害的孩子施壓說:「叫你(妳)的爸媽不要來。」

□ 背著爸媽清洗衣服、制服、鞋子。
當衣服、鞋子被同學弄髒或是留下受傷的血跡時,受害人就會趁爸媽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清洗,好隱瞞自己被欺負的事實。

□ 不想外出;外出的時候會一直注意四周。
孩子害怕外出可能會碰到加害人。和爸媽一起出去的時候,孩子還是會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遇到加害人。

□ 成績下滑。
由於在課堂上也遭受霸凌,所以孩子無法專心上課,成績自然會開始下滑。

□ 變得非常健忘。
滿腦子都是自己被欺負的事情以及過度緊張的狀態,會讓孩子的注意力降低。更有甚者,重複經歷創傷的孩子可能會喪失記憶,這是一種防止內心受傷的防衛機制。不過在旁人看來,這只是單純的健忘而已。

□ 暗示「死亡」的紙條、日記。
我想孩子們應該會藏在爸媽看不到的地方,不過他們可能會透過某種形式來寫下自己的痛苦。不只是筆記本或日記,像是鉛筆盒、書 桌的角落等小地方,也會發現孩子們的心聲。萬一發現了這種訊息,請利用「最近你(妳)的身體好像很不好喔」等其他理由,帶孩子去心理科或是兒童諮商所。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莫茲婷所長◎專文導讀

【兒童福利聯盟執行長】王育敏.【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吳佑佑.【親子教育作家】李偉文.【自主學習促進會執行長】李雅卿.【親子教育作家】汪培珽.【金甌女中校長】童中儀.【中山女中校長】黃郁宜.【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強力推薦

=======================================================================================================================

導讀:

台灣校園霸凌事件的省思  文/【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心理師】莫茲婷

◎校園霸凌問題,不只在日本,在台灣也常發生!

「細菌來了,趕快走……哎喲!好噁,大家不要碰他的東西!書……髒耶!作業本……有細菌……還有座位……碰了會傳染的。不准靠近我們,給我閃開!各位同學,他碰過的東西都要消毒,不然就死定了!」幾個帶頭的在那邊加油添醋,另外幾個在旁敲邊鼓,其他的人或冷眼旁觀、或不知所措。

──唯獨「他」孤立無援地被眾人消遣著!不只一天,是一學期、一年、兩年……遭受辱罵的語言,加上鄙視嘲笑的眼神。被霸凌的他起初很生氣地和同學反駁、爭辯,後來不爭辯了,在校變得沉默寡言,在家經常對父母發脾氣;漸漸地,缺課、請假的次數增多,最後不去上學了,醫生說他得了「憂鬱症」。

這就是霸凌問題!它不只發生在日本,也發生在我們台灣。

有人會說:「關於日本諮商心理師在書中所提的校園霸凌問題,在台灣不會這麼嚴重吧!就算有,也應屬於偶發的個案。」我並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大家會有這樣的印象,可能是由於這一、兩年台灣才比較重視、比較有宣導霸凌問題吧!事實上,校園霸凌問題存在已久,很多學生都知道自己班上哪個同學被﹁公幹﹂了,因此,不難從他們口中聽到某某某又被……

被公幹的同學,往往變成大家惡整的對象,久而久之,他被霸凌變成是理所當然,也是罪有應得的。最常聽見的受霸凌對象包括:人際技巧不好(白目、不懂察顏觀色)、外貌(長得醜、肥胖、恐龍妹、娘娘腔)、成績不好(上啟智班、資源班)……

這讓我想到諮商的一位個案,她是國中女生,在班上成為同學言語霸凌的對象。她曾哭訴說:「我並沒有做什麼惹同學不高興的事,為什麼開學第一天,班上一位我的小學同學就大聲地對大家說:『她小學成績是班上倒數第一名!』從此我就被取笑是『上啟智班的』、『沒藥可救的』,沒有一個同學對我是友善的。」這個女生從此被孤立了,她形容自己在班上幾乎像是「隱形人」或「空氣」一樣。她很羨慕其他同學成群結伴,卻沒有人願意理她。當上課要分組活動時,她永遠是落單的,從開學到學年結束都是如此。後來她告訴我:「現在我不是班上最被討厭的人了!他們有了新的霸凌對象,因為她長得胖,所以被取了外號叫『肥油』。她的遭遇跟我以前一樣,桌上的東西無故失蹤、書包被倒入莫名其妙的液體、離開教室再回來時發現自己的桌椅被踢開……今天上理化課時,老師談到油、脂肪,全班都看著她大笑。我看得出她很生氣,可是我也跟著大家一起笑她,這也許能幫我自己從原來被公幹的對象中解脫吧!」從她說話的神情中,我看到了當她面對班上霸凌時,內心的掙扎、矛盾與無奈。

◎受害者可能變成加害者

本書作者再三強調:「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加害人,也都可能成為被害人。」這點是值得我們特別注意,也是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的,尤其是受害者可能會變成加害者。按照我們的想法,一個人若身受同學欺負之苦,應該更有同情心站在護衛「弱者」的一方。然而,大多數的情況卻非如此,似乎有一種「媳婦熬成婆」的心態,從受害者反而變成加害者。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先來看看小草的例子,就比較能了解。

小草是國二男生的個案,由媽媽帶來中心求助。媽媽抱怨孩子上了國二後交了很多壞朋友,放學後常常跟他們混在一起。我招呼他到諮商室,他一副酷酷的樣子說:「我跟你講,我才不想來,都是我那機車的媽媽強迫我來的。」他故意裝得很「江湖味」的樣子,但是仍然看得出來他的稚氣與善良本性。經過幾次的會談,他終於告訴我,他跟那群「壞」朋友在一起的原因。「我上國一時,原本也很單純。有一次我上厠所時,看到有人在裡面抽煙,我只是好奇地多看他們一眼,他們就嗆我:『看撒洨!』接著給我一個耳光。我害怕地想逃回去,他們卻堵在門口,記我的班級與名字。我不想告訴他們,他們就把我圍起來,接著拳打腳踢,還警告我若敢去告的話,小心對我不利……」小草回去後,媽媽曾問他為何臉受傷了,他不敢說實話,僅淡淡地表示是不小心撞到,跌倒受傷了。「後來幾天,我都很害怕去學校,因為我擔心他們會再來找我麻煩。一天又一天,我覺得在學校很沒有安全感,有一天,我突然想通了,如果加入他們,既有人罩我、又有人跟我玩,不就不用擔心了嗎?」就這樣,小草加入了他們一夥人。在加入不久後,也從受害者變成了加害者,第一次聯手打了同學。

校園的不安全感,使孩子覺得大人無法保護他們,他們需要自力救濟。漸漸地,他們嘗到了「人多勢眾」的好處,也體驗了「拳頭」的力量,因此就從受害者轉身一變,成為不折不扣的加害者。

◎「負向管教」是霸凌問題的真正推手

記得筆者在校園駐校心理諮商時,某國中輔導室曾轉介一名在校園內被十幾位同學圍毆,打成骨折的學生。該受害學生被圍毆的原因是:他曾挺身替幾位被打的同學向一群霸凌學生嗆聲。令人驚訝的是,在這一群圍毆他的同學中,有幾位是受害學生平日的好友!

當我為這名學生作心理評估時,曾問學校輔導老師:「這一群霸凌的同學,是否為缺乏愛、低成就的孩子?」老師回答:「是的,帶頭的幾名學生在校成績都不好,並且平常過的生活幾乎像孤兒一樣,少有家人理他們。」

在霸凌事件中,問題背後真正的推手是誰?我認為關愛及管教孩子的方式扮演重要的因素。因為孩子們會複製大人負向管教的行為模式,如:肢體暴力、語言傷害、冷漠忽略、高壓權威、無理要求……並且在同儕之間如法炮製表現出來。因此,當我們在看待校園霸凌事件時,除了宣導霸凌的防治外,推動溫馨家庭、友善校園才是根本解決之道。教育部近年來所推動的「正向管教」,若能真正地落實在親職教育、教師班級經營及校長治校,對創造一個尊重、友善的環境會有助益。這樣的環境提供給孩子正面的典範,進而必有助於培養自我負責、自我反思的學生,對於杜絕和預防校園霸凌問題,也必有深入的影響。

從團體動力來看,強勢勢力所做的事,有時候是被認同和默許的,在台灣的校園霸凌也是如此。所以大人如果能深入地理解和洞悉加害人與被害人,就可以在介入處理時,避免嚴厲批判及指責,而是以接納、整合且多元的觀點,進行積極、正面的協助。

◎霸凌問題解決之道:「教育」!

「霸凌問題可以解決!」這是本書帶給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好消息。倘若學生、家長與學校能積極面對這個問題,最後獲益者必然會利及「加害者」和「受害者」。因為他們可以從面對的過程中,學習到正確的價值觀、人際相處的技巧和情緒的管理等。在本書第一章中,作者針對霸凌問題如何獲得成功解決舉出諮商案例,作了完整、深入的呈現。

因此,校園霸凌問題必須以「教育」觀點作為處遇的目的和手段,而不是「定罪」和「刑罰」。在國內,筆者常聽到許多老師、家長在處理學生霸凌問題時,用威權、訓導的方式處罰犯錯的孩子,使他們心生怨恨,除了可能煽動更多人加入霸凌行列外,手段更變本加厲。這樣的結果,反而讓被害者生活在恐慌當中,未來被威嚇時更不敢請求大人的協助。

國一的小浩,有一次因被父母發現有偷竊行為,才揭開了小浩在學校「被強迫」送東西、送錢給同學的情況。事情是這樣的:起初,班上兩、三位強勢的同學提議玩「交換禮物」遊戲,小浩為了能交到朋友也加入了。小浩加入後,帶頭的同學將遊戲規則改變成:大夥列出禮物清單,指定小浩必須按照清單送禮物給他們。小浩第一次被要求送禮物時,心想:「這樣一來,同學就會願意把我當朋友了。」所以就遵照同學所列的清單送禮給他們。一次、兩次,清單的項目越來越多、禮物的金額越來越高,同學人數也越來越多,大家絞盡腦汁在想自己還缺少什麼,最後甚至在清單中出現了「現鈔」,「交換禮物」成為變相的「勒索」!小浩漸漸無力應付同學的需索,但是想到若拒絕,同學會拍桌子,瞪著他說:「不──行!」也會威脅似地說:「走吧!他要是不給,我們大家都不要理他。」小浩擔心自己被孤立的下場,也害怕同學的冷嘲熱諷、言語挑釁,所以「送禮物」是最後的浮木吧!

當小浩的父母知道這一切的問題後,第一時間就告訴老師。老師的處理步驟是:1.將有參與的同學集合起來;2.嚴厲地斥責他們;3.要求他們寫道歉函給小浩和他的父母,內容必須舉出自己做了哪些錯誤的行為,並要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向小浩和父母道歉;4.將小浩過去送給他們的東西一一清還;5.懲戒他們每人兩個警告。這樣的處遇方式,忽略了小浩和同學之間的微妙關係與心理狀態。最後霸凌事件就此落幕了嗎?當然不!小浩心中的恐懼更加深,極害怕上學,覺得只要待在學校一天,就會有不可預科的事發生。果然,霸凌的同學在老師不注意時,展開下一波的報復行動,因為小浩又多了一項罪名,叫作:「抓扒仔」。

因此,我們要問:「當霸凌問題浮現時,當如何適宜地面對,才能真正地解決呢?」作者所提的原則和步驟,乃根基於「教育」原則,一方面重視受害者身心的保護,且針對他們的創傷安排心理治療;同時,也積極關心加害者,針對其不當行為進行輔導,使他們不再重複霸凌行為。
(未完)

關於作者
山脇由貴子 やまわき・ゆきこ

一九六九年出生於東京,畢業於橫濱市立大學心理學系,目前任職於東京都兒童諮商中心心理科,在一年內接受超過一百個家庭的諮商與委託治療,並接受流浪兒遽增的越南政府委託進行演講,以利培訓兒童諮商所的工作人員,在國內外皆相當活躍。此外,她也透過持續投稿至報章雜誌,傳達臨床工作現場的真實聲音,是目前最受矚目的臨床心理學者。

著有《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從房裡出來?》、《不養育孩子的男人不懂女人的厲害》、《渴求邂逅的少女們》等書。
內容試閱
<為什麼全班都成了害人的惡魔?>

霸凌問題並不是由某個特定的個人所引發,被欺負的人也不是因為做錯了什麼事才被欺負的。誰都可以是受害人,誰也都可以是加害人。霸凌問題是一種循環,只要一些瑣碎的原因就會導致肉靶更替,許多孩子不斷地成為下一個目標。所以,曾經是霸凌行為的受害人、也當過加害人的孩子,其實非常多。

現代校園霸凌問題的形成沒有原因,受害人和加害人的地位也因而可以輕鬆替換。為了幫助您了解這個情形,我在這裡介紹幾個加害人變成受害人的實例。

◎從「惡魔」變成「被欺負的人」

現在,在Y同學班上被欺負的是H同學。Y同學不知道H同學為什麼會被大家欺負,只是等到她發現的時候,大家就已經開始欺負H同學了。

早上,大家就開始集體忽視H同學。他的課本被塗得烏漆抹黑、筆記本被撕破,運動服和室內鞋也被丟到廁所的馬桶裡。撞到H同學的孩子會誇張地喧鬧:「哇,髒死了!」還有人會假裝撞到他,但其實打算把他推下樓梯。所有的霸凌情況都在H同學身上發生了。

Y同學跟H同學的感情並不是特別好,不過偶爾還是會聊聊天。H同學和Y同學都喜歡看書,兩人會聊起最近看過什麼有趣的書。Y同學覺得,H同學並不是那麼糟糕的人。

但是,當大家說:「那傢伙好噁心喔」、「看到他我就想吐」、「真希望他不要來上學」、「我還希望他死了算了」的時候,Y同學只能說:「嗯,對啊!」絕對不能說:「沒有吧?」非欺負H同學不可的氣氛日益高漲,不跟著大家一起欺負他的人,就會被視為背叛者。如果不加入霸凌行動的話,Y同學一定就會變成下一個被大家欺……more
1 2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