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每天寫日記
我的記憶力雖然沒有從前那麼好,但很多幾十年前的事情、數據,我到現在都還記得一清二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每天都寫日記!
從六十年前,我就開始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我用的是一大本的記事本,裡面清楚地將每一天以半小時作區隔,寫下每天的行程、幾點和誰碰面、發生什麼事,我會在日記上記錄一些生活細節及心情。
每天大約在傍晚、工作告個段落,準備返家晚餐、休息的時候,我會靜下心來,回想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有什麼值得記錄下來的,以及提醒自己的地方,大約每天寫個三、四百字,有時寫個兩句話,讓自己保持認真思考的習慣。
寫了幾十年的日記,我覺得寫日記的最大好處,是不會忘記當天做了什麼事、當時的心情如何。事後有需要查詢的事情,還可以再回去翻閱。若有重要的事情,時間久了不一定記得,就算記得也是很模糊的印象。日記是幫助我回想的好工具。
我把每一年的日記都歸納整理好,六十年下來,至今也累積了大約六十本了。長久下來,這些日記變成了我的人生縮影,記錄了我的整個人生。
每天傍晚花個十幾分鐘記下一天的生活,這個習慣已是我的生活一部分,我不會因為今天是假日、不用上班而停止寫日記。
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寫日記的關係,讓我面對事情時總是習慣予以歸納、整理;我在開會時,也會將自己的想法、觀點、交辦事項、需討論的具體事項,把整個事情的架構都先想好,條列得非常清楚,再和同事討論。
養成閱讀的習慣
我雖然已經九十五歲了,仍然每天保持閱讀的習慣,空閒的時候,我會大量看書、看雜誌,像是《TIME》(《時代》雜誌)、商業周刊、讀者文摘等等,尤其《TIME》是我必讀的刊物,每一期都不會錯過,從雜誌中,我吸收到國外最新的資訊,不會因為年紀大而和世界脫節。不過我畢竟上了年紀,眼力不太好,有輕微的白內障,除了戴老花眼鏡外,還需要放大鏡的協助,才能順利閱讀文字。每當看書累了,我就閉目養神,休息一下再繼續。
其實,閱讀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並不需要特別找時間出來做。閱讀可以隨時進行,只要有空就可以讀一點東西。
很多人上了年紀,會以工作忙沒時間、看書眼睛會痠……等理由,離書本、刊物愈來愈遠,我建議大家年輕時就要讓閱讀融入生活之中,變成像呼吸、吃飯一樣自然,到時候就算你想拋棄閱讀,恐怕也很難。如果自己閱讀會有惰性,不妨找三五好友組成讀書俱樂部,定期分享讀書心得。
閱讀的時候,可以讓自己內心安靜下來,專注在書本上,訓練專注力。而且閱讀也可以刺激腦部、活化腦細胞,讓文字與大腦連結,引發新的想法和感受。我相信常常動腦思考的人,得老人癡呆症的機會也會減少。
除了長期閱讀、廣泛的閱讀,另一個活化腦部的方法,就是保持溝通。我到現在都還經常和年輕人開會討論事情,一方面是因為我從擔任東海大學校長以來,就長期和年輕人相處,所以還算跟得上年輕人的思維。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一直保持閱讀的習慣,吸收了很多國內外最新的知識和觀念,因此不少年輕晚輩願意跟著我一起工作、學習,不會覺得我是一個食古不化的老人。
我唯一跟不上時代、和年輕人脫節的地方,大概就只有不會用電腦、不會上網了!我可以說是個「電腦盲」,目前還是用手寫信、寫會議紀錄、寫書的文稿也是手稿,想到什麼就隨手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