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前言
年過五十以後,就別再粗食了!
日本醫學博士/新開省二
「人如何老去、如何死去?」
身為醫師,這是我長年以來的研究課題。現在我隸屬於地方獨立行政法人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原東京都立老人綜合研究所)這個研究機關,不斷地追尋掌握健康長壽的關鍵究竟是什麼?
說到醫生,絕大部分的研究對象都是疾病,像我這樣的醫生只占極少數,然而健康長壽與疾病治療絕對不是同義語。在即將正式迎接高齡化社會的我國,老化及健康長壽的研究重要性將與日俱增。
我們研究的具體方法是流行病學研究,調查高齡者的生活習慣、心理、體力、檢驗數值等等,追蹤什麼類型的人可以活上多久的壽命,然後對結果進行統計處理,再經過科學分析,導出具說服力的結論。過去我們總計以五千名高齡者為對象,以十年為單位,不斷地進行追蹤調查。
像這樣持續追蹤調查高齡者,我們發現了只注意疾病時看不出來的意外事實──大量攝取肉類和油脂、體型微胖的人健康長壽;從來不感冒、維持苗條體態的人卻常常忽然一下子就臥病不起,或突然撒手歸西。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而這樣的結果顯然違背了當今世上的健康常識。
從這樣的結果,我發現了「年輕人與高齡者的健康常識不同」的重要性。的確,中年以前的健康常識告訴我們必須預防代謝症候群,過度攝取脂肪與熱量會造成血管阻塞,並提高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的風險。為了預防這些疾病,以蔬菜和魚類為中心的「粗食」受到重視,一般人也都視這樣的養生法為理所當然。
然而如果把這一套常識原封不動地套用在高齡者身上,那就非常危險了。高齡者的食慾和咀嚼能力本來就比較不好,營養吸收能力也大不如前,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每天三餐又吃粗茶淡飯,顯而易見,絕對會營養不足。
其實這「營養不良狀態」正是左右高齡者健康壽命的重要因素。如果陷入營養不良,不僅血管壁會變得脆弱,對病毒的抵抗力也會下降。而且研究還發現,營養不良也會影響失智症的發生。
如果拿年輕人那一套健康常識運用在老年人身上,反而有可能會加速老化,讓許多重要的成分從體內流失。高齡者不應該擔心代謝症候群而減肥,反倒應該好好地吃,避免營養不良才對。
透過飲食被攝取到體內的營養素,不僅能成為身體活動的能量來源,也是製造肌肉和內臟的材料。尤其是「肌肉」,我認為它正是健康長壽的關鍵要素。
每個人都知道,肌肉是體力的根本,以長遠的眼光來看,體力也和壽命及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有關,所以進入高齡期以後,必須特別小心避免肌力衰退,尤其激烈的減肥更是要不得。年屆高齡,請記住減肥減掉的就不是脂肪,而是肌肉了。為了瘦下幾公斤而開心,但很有可能減掉的其實不是脂肪,而是對健康壽命來說至關重要的肌肉。
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應該轉換成高齡者的健康常識呢?我認為境界約是七十歲左右。不過到了這個年紀,要迅速轉換觀念就很困難了,我建議最好從十幾二十年前就未雨綢繆,漸進性地轉換才好。我本身年屆五十後半,也開始時刻提醒自己不只要注意代謝症候群,也必須同時開始採取抗老化對策了。
無論任何人,只要年紀增長,肌力和體力就一定會日漸衰退。想要盡量延緩衰退的速度,就必須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並養成確實活動的習慣,鍛鍊肌肉,以避免運動不足。
至少年過五十以後,就別再「粗食」了。
然後年過七十,請大家安心享受任何自己喜愛的食物。
本書以簡單明瞭的圖表來說明長期調查得到的數據資料,其中也有一些現象是目前仍然無法以醫學機制去解釋的,但我認為它們可以證明大規模高齡者追蹤調查的結果。
本書提出了一些可以讓各位成為真正的健康達人的建議,請各位務必參考這些建議,健康快樂地度過充實的高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