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

  • 作者:呂世浩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5/08/07

  • 定價:280元
  • 優惠價:79221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803-973-5
  • 系列:知史
  • 規格:平裝/256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中國歷史
好書分享:
內容簡介

聰明有用嗎?努力一定會成功嗎?
人生成敗的關鍵不在能力,
而是你最終做了什麼選擇!

引起兩岸話題沸騰的「大秦三部曲」震撼最終回!

看似夥伴的人,卻造成了失敗;
看似敵對的人,卻加速了成功。
是福?是禍?都在你的一念之間!

想要爭奪天下,就必須先爭奪人才;
以武力逼迫、用財富收買、靠權勢屈服,
可以換得一時的成功,
卻扭轉不了變幻莫測的命運!

「不識其君,則視其使。」要知道領導者是個什麼樣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怎麼用人。而一個人的成功和失敗,除了看他本人的條件外,還要看他碰上了什麼樣的對手。

被復仇之心蒙蔽的燕太子丹,以及時時刻刻將理智置於感情之上的秦王政,他們是宿敵,他們的人生也形成了強烈的對照。秦王政雖然專橫自大,但他唯才是用,重用不擇手段的李斯幫助他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夢想,但死後卻被李斯出賣。太子丹表面上禮賢下士,卻滿腹猜疑、優柔寡斷,以致「荊軻刺秦王」成了流傳千古的悲劇……

敵我之間,如此難辨;禍福之間,難以預測。歷史最大的功用之一,就是告訴我們,人生其實可以有各式各樣不同的選擇,而不是只有一種標準答案!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臺大歷史系名譽教授】古偉瀛、【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臺大出版中心主任】項潔、【臺大MOOC執行長‧臺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臺大校長】楊泮池、【政大講座教授‧博雅書院總導師】錢致榕 鄭重推薦!●按姓名筆畫序排


呂世浩博士是兩岸歷史專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傑出歷史學者,他能將兩岸各具的史學優勢互相補充,造就出輝煌的教學成果,令人欽佩。他在教學之餘將研究所得筆之於書,讓更多無法親自上課的人也蒙其惠;而有幸修到此課的人,更可以一書在手,邊聽邊讀,充分吸收歷史的智慧。――臺大歷史系名譽教授 古偉瀛

世浩的課程,讓全球華語世界數以十萬計的學生,重新體認到歷史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資產;他改變了許多人對於歷史的認知,讓大家瞭解到學歷史應重思辨,而非記憶背誦。透過他的MOOC課程、他的書,讓這麼多人喜歡歷史、重新看待歷史,世浩所做的一切,正在寫下歷史。這麼一位好老師,值得你好好認識!――臺大MOOC執行長‧臺大電機系副教授 葉丙成

作為一位史學家,作者希望古為今鑒,在走完這思辨之旅後,他想把年輕人帶到光明的未來,所以他在〈結語〉中勉勵年輕人在志氣銷沉時,要想到孔子苦學成功,秦國興起、及張良滅秦的例子,勉勵讀者「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值得年輕人深思。――政大講座教授‧博雅書院總導師 錢致榕

關於作者
呂世浩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除了兩岸名校的雙博士之外,更在傳統私塾中學習四書五經長達十多年,因而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

呂老師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通識課程,被臺大學生在PTT上譽為「四年修不到,成終生遺憾」。在COURSERA開設的「秦始皇」課程,更是MOOC排名第一的中文文史課程,一開課便引起巨大迴響,選修人數超過四萬三千人,學生遍及全世界。

呂老師說:「我為什麼要開設這樣的課程?因為這些人物都活在巨變的時代,也都試著在為他們的時代找一條出路。我希望用歷史作為範例,讓各位來看看前一次巨變中,最傑出的歷史人物們是如何來面對時代的巨變,然後又是如何創造出一個嶄新的時代!」

而呂老師將「秦始皇」課程結集出書後,果然在兩岸均引起廣大迴響,《秦始皇》、《帝國崛起》、《敵我之間》三書不僅長踞博客來、誠品等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更掀起了一股「秦始皇管理學」風潮,並成為最受學生喜愛的熱門讀物。

●世浩的博客:blog.sina.com.cn/u/2377522840

內容試閱
【精采內文摘錄】

將情感放在理智之上的結果





始皇要消滅六國,他的敵人自然不會少,但其中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燕國的太子丹,因為太子丹派來的刺客荊軻,差一點要了他的命。

在漢代,流傳著許多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版本,其中為今日所知的至少有三個版本。哪三個版本呢?第一個版本叫《燕丹子》,《燕丹子》是西漢的野史,也有人把它當作小說家言。不過各位要注意,漢代所謂的小說家和現代不同,並不是指純粹虛構的文學創作,而是指收集民間野史和軼聞,如《漢書‧藝文志》所說的:「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第二個版本是《三秦記》,《三秦記》也是一部記地方傳聞的書籍,還是一部野史。成書年代和作者並不很清楚,而只知道它大概是漢代的作品。第三個版本就是各位所熟知的《史記‧刺客列傳》,這也是被後人公認為正史的作品。

《燕丹子》這本書,在太史公之前便已廣為流傳。接下來,我將帶領各位一同經歷從野史到正史的過程,讓大家看看歷史是如何被寫成的。從《燕丹子》的書名,有些朋友就可以猜到書中的主角是燕太子丹,因此全書的一開始是這樣的:



燕丹子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欲歸。



燕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秦王贏政對他極其無禮,他在秦國十分失意,因此想回燕國。

《燕丹子》的作者在這裡,並沒有交代為什麼秦王要對燕太子丹無禮,但各位不必擔心,等後面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就會看見原因了。



秦王不聽,謬言曰:「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可。」



太子丹想要回國,但秦王卻不肯讓他回去。於是秦王就跟他說:「如果你能讓烏鴉白頭,讓馬生出角來,我就放你回國。」等等,這應該是生物工程科學家的專業範疇吧?太子丹想必沒有這方面的教育素養,這不是擺明了為難人家嗎?

太子丹啊,你永遠回不去囉!



丹仰天歎,果烏白頭、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結果太子丹仰天一歎,烏鴉立刻白頭,馬也生出角來,秦王只好不甘心地放他回去。啊,怎麼會有這種事!太太太不可思議了!這……真是生命的奇蹟啊!

過去有人常說,正史往往是官方的說法,是為了政治宣傳而服務,因此野史比較可信。但各位讀到這裡應該可以發現,古代的野史裡面往往混雜了大量的民間傳說甚至神仙故事,實在讓人很難相信。

因此我從不認為,有哪一本書是絕對可信的,個別事件得個別論證,這才是比較科學的態度。



為機發之橋,欲陷丹。丹過之,橋為不發。



於是秦王為了阻止太子丹回國,在他必經之橋上設置了重重機關(真是卑鄙)。只要太子丹走過這座橋,機關就會啟動,把太子丹給殺死。

結果太子丹經過的時候,機關竟然全部失效,半個都沒有啟動。在古代通常就會告訴你,這是因為太子丹有天命保佑,這是因為秦始皇倒行逆施,所以上天的意思是讓機關不發。不過那是古人的說法,有些事古人不懂。如果這種事發生在今天,我們就知道那八成是因為公家機關最低價招標的結果,最後一定是這種品質!



夜到關,關門未開。丹為鷄鳴,眾雞皆鳴,遂得逃歸。



太子丹後來逃到了秦國國境的關卡,當時已是晚上。古代的關門都是白天開晚上閉,因此關門不開,太子丹不能過關。試想,秦王隨時可能反悔,過關分秒必爭,太子丹該怎麼辦?結果太子丹當場學雞叫(原來他還是口技高手),所有的雞聽到都跟著叫,於是守關士兵以為天亮了,就把關門打開,太子丹才逃離了秦國。

等等,這不就是孟嘗君雞鳴狗盜的故事嗎?怎麼主角又變成太子丹了?其實這就是野史中常出現的情況,往往把許多知名的故事變換主角,讓人不知是張冠李戴?還是事有巧合?



深怨於秦,求欲復之。奉養勇士,無所不至。



燕太子丹因為這樣,深深怨恨秦國。什麼叫做「求欲復之」?就是他想報仇!可是這仇,要怎麼報?論國勢,秦國強大;論軍隊,秦軍無敵。太子丹想來想去,想出來的方法和年輕時的張良一樣,就是用刺客(怎麼還來這招啊)!於是他開始招募天下勇士,對他們極盡所能的好。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要這些勇士為他賣命!

《老子》說:「寵辱若驚」,不是只有辱才要驚,有時寵也要驚。所以年輕的朋友,如果遇見有人對你超乎常理的好,一定要小心,人家可能想買的是你的命!



為書與其傅鞠武曰:「……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行,遇丹無禮,為諸侯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



太子丹寫了一封書信給他的老師鞠武,信中先說「……現在秦王違背天地間的常理,行為有如虎狼」。秦王做了什麼事情,讓太子丹如此憤慨?不是殘民以逞,不是搶男霸女,而是「遇丹無禮,為諸侯最」。秦國有著來自各國的使者和人質,而秦王獨獨對太子丹最為無禮,無禮的程度到了讓太子丹每每想到,就「痛入骨髓」的地步。各位看看,太子丹對秦王的恨到了什麼地步!



計燕國之眾不能敵之,曠年相守,力固不足。欲收天下之勇士,集海內之英雄,破國空藏,以奉養之。重幣甘辭以巿秦,貪我賂,而信我辭。一劍之任,可當百萬之師;須臾之間,可解丹萬世之恥。



但問題是衡量燕國的軍隊打不過秦國,就算想和秦國長期對峙,恐怕都辦不到。該怎麼辦呢?太子丹想到的辦法,就是聚集天下的勇士英雄,用燕國的財力來奉養他們。同時用重金甜言來收買秦國,讓秦國因為貪圖賄賂而相信燕國的話。接下來,就可以實施太子丹真正的計畫。什麼計畫呢?就是刺殺!

太子丹認為,拿著一把劍去刺殺秦始皇,比帶一百萬軍隊去攻打秦國更有用;刺進去的一瞬間,就可以解除太子丹萬世的恥辱。太子丹真正想要的目標只有一個,他要秦王死!



若其不然,令丹生無面目於天下,死懷恨於九泉,必令諸侯指以為笑。……謹遣書,願熟之。」



如果辦不到呢?太子丹說,他活著覺得無顏見天下,死了也會懷恨於地下,因為這必然會讓諸侯們指著他恥笑。因此太子丹寫了這封信,希望師傅幫他好好想個辦法,來完成這個目標。

請問,如果你是太子丹的師傅,收到這樣的書信內容,你贊成還是不贊成?

我們看看鞠武如何回信:



鞠武報書曰:「臣聞快於意者虧於行,甘於心者傷於性。……事必成然後舉,身必安而後行。



鞠武的回信開頭就說:「快於意者虧於行,甘於心者傷於性」,行事只求一時稱心快意的這種人,最後必然對他自己是有所損傷的。所以《孫子兵法》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孫子認為發動一場戰爭的原因,絕對不可以因為情緒,絕對不可以因為理想,絕對不可以因為正義,絕對不可以因為和平;發動一場戰爭永遠只能因為一個原因,就是「我會打贏」!這也就是所謂的「事必成然後舉」。

而一個智者考量事情,向來是「未慮勝、先慮敗」。也就是在做事之前,先要考慮萬一事情失敗了以後,能不能承受這個代價?如果能承受才去做,如果不能承受失敗的代價就不要去做。這也就是所謂的「身必安而後行」。

鞠武勸太子丹的,完全是理智的做法。做事想成功,絕不……more
1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