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袁世凱的手下們
現在提到北洋軍閥或是北洋政府的官員,舊版課本給人的印象,就是他們是一群只懂吃喝嫖賭、燒殺擄掠的草包。我還記得課文中有這麼幾句話:「陸榮廷、張作霖是土匪出身,曹錕是賣布的、吳佩孚是算命的……」老ㄕ告訴各位:「那是誤解啊!」
土匪陸榮廷其實是出身南方的桂系,並非北洋集團的一份子;馬賊張作霖則在民國建立以前,根本不歸屬袁世凱的管轄。至於真屬於北洋體系的曹錕、吳佩孚,雖然早年不得意,可之後都是從清朝官辦的軍校──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和日後眾多同樣出身軍校體系的革命黨人(像是蔣介石),半斤八兩,就別大哥笑二哥了。
曹錕、吳佩孚在北洋集團中尚屬於二線人物,若真要審視一線大咖的經歷,就會發現他們都是清末民初時代的菁英。為了證明所言非虛,我特地從文、武兩方面挑出其中佼佼者,讓大家認識。
北洋軍師──徐世昌
凡是霸主,身旁總要有個能相輔相成的軍師,如同劉邦有張良、曹操有荀彧、李世民有房玄齡,而袁世凱的軍師則是─徐世昌。
徐世昌,字卜五,號菊人,生於河南省衛輝府府城。
這位出身窮苦家庭但勤於讀書的老兄,在二十四歲那年遇上了有同鄉關係的袁世凱,兩人是一見如故,立刻相拜為結義兄弟。當時袁世凱豪邁地說:「菊人兄,妙才也!這有二百兩銀子(折合新台幣約二十萬),送你作為盤纏和在北京的花費。」徐世昌就在此資助下參與科舉考試,然後考中進士,還成為翰林院庶吉士。
這時大家會問:「庶吉士是什麼?很了不起嗎?」
答案是……真的很了不起!雖然庶吉士官位低薪水少,負責職務是:修史編書、掌文詞翰墨,這一類文書處理的打雜工作。但是從明朝開始,掌握國家機器中樞決策的內閣(清朝則是軍機處)就有一條潛規則:「非翰林院出身,不得入閣。」也就是說,這些在翰林院打雜的庶吉士,如果運氣及才學足夠,多年後極有可能成為部門高級主管,更有可能成為僅次於皇帝的政治掌權者。因此,庶吉士通常只有全國前十三名的成績優秀者才能擔任。
徐世昌有此身分,代表他是大清國前途不可限量的政治潛力股,然後有一天,
正在小站練兵的袁世凱對他說:「菊人兄,小弟希望你能來小站協助我打理軍務。」
幾乎所有人聽到這消息,全都笑彎了腰!中國官場文化向來「文貴武賤」,徐世昌怎麼會放下翰林院庶吉士的主流升遷機會,跑去當個地位不高也無發展前途的軍務官?
接下來幾乎所有人驚訝得下巴都要垂到地面,因為徐世昌……答、應、了!
他先是利用翰林院官員的身分四處活動,幫袁世凱籌建新軍,後來索性加入其中,擔任秘書長和參謀長,成為毫無科舉功名出身的袁世凱手下一介幕僚。當時很多人都笑徐世昌傻,可徐世昌卻堅信:「跟著袁世凱,那才是前途無量。」
徐世昌是對的,隨著袁世凱官運亨通,他也跟著平步青雲。比如:徐世昌當上巡警部尚書,是袁世凱推薦的;徐世昌當上出洋考察五大臣,是袁世凱推薦的;徐世昌當上欽差大臣及東三省總督,還是袁世凱推薦的。
在此期間,袁世凱也屢次獲得徐世昌相助,得以克服多次危機。像是小站練兵時,袁世凱被人控告克扣軍餉、誅殺無辜,是徐世昌利用庶吉士時期在中央朝廷累積的人脈,找到了查案官員,並利用私交請他從寬處理,使袁世凱避免一場彌天大禍。
往後,袁世凱差點被人要了老命,是徐世昌鼓動眾多大臣為袁世凱求情,才使他只被削去官位,保住性命;也是徐世昌在武昌起義後,力薦袁世凱復職好重新領導軍隊,使袁世凱得以掌握資源,在亂世縱橫捭闔,最終攀上人生的高峰。
能和袁世凱相輔相成,並成為橫跨軍政兩界的斡旋者,北洋集團的眾人無不以「老相國」尊稱徐世昌。袁世凱更曾說:「天下翰林能入眼的,只有三個半,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徐菊人!」
外交幹才──唐紹儀
徐世昌的功能主要是坐鎮大本營「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但除了軍師類型的參謀,袁世凱還需要一個能獨當一面、替他四出奔波喬定各方問題的代表。這種為上司拋頭露面的人物,通常需要卓越的才能、即席的反應、良好的口條、得到領導的信任,若論以上條件,唐紹儀可說是北洋文官中的不二人選。
唐紹儀,字少川,廣東省香山縣人,是孫文的小同鄉。
自小就被清朝派至美國公費留學接受西方教育,後肄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沒能順利畢業的原因,是清朝後來取消官派留學生的制度)。
他在前往朝鮮襄助海關事務期間,遇到當時擔任朝鮮總督的袁世凱。在老袁眼中,唐紹儀是不可多得的西化人才;在小唐眼中,袁世凱是開明改革的長官,雙方自是一拍即合,合作愉快。
而在一八九四年,朝鮮發生動亂,促使中日雙方同時派兵平亂。
但亂平後,日本沒有撤軍反倒增派部隊,這讓袁世凱感到不對勁,於是趕緊通知清朝:「迅速派大軍來朝鮮,防範日方的異常舉動!」
清朝的答覆則是:「不要輕舉妄動,暫時不派大軍,我們希望用外交談判解決。」
看到日本是步步進逼,若出狀況的話,袁世凱這位清朝駐韓總督將首先遭殃,所以老袁連拍好幾個電報,多次要求調回中國境內,清朝則答覆:「要堅貞,勿怯退。」
「堅貞個大頭鬼啦!我要是被日本人逮住,那是必死無疑啊!」
袁世凱慌張之際,只好出了個爛招:「我得病發高燒,需要保外就醫。」
清朝中央官員也不是吃素的,哪有那麼好糊弄?況且就算袁世凱真是生病了,也絕不能調他回國。為何?因為此人一走誰來背黑鍋,以及當被人彈劾算帳的擋箭牌?所以中央的回覆很明確:「不准!一定要有人處理朝鮮事務。」
就在此時,唐紹儀說:「我自願留在朝鮮代理袁世凱的職務。」
看著仗義的小唐,揪甘心的老袁眼淚都快飆出來了,趕忙交代一句:「我不會忘記你的大恩大德。」然後就不辜負人家好意地趁早開溜去也。
數年過去,當袁世凱榮陞直隸總督暨北洋大臣後,立刻把唐紹儀招攬為自己手下,這當中不只是對當年講義氣的報恩,更大的原因是袁世凱看上了他擁有的卓越談判能力。
我們從一件具體事件來看唐紹儀的能力吧。
一九○四年,中英發生西藏問題,為了確保殖民地印度的利益,英國想讓西藏脫離中國,更試圖把西藏也變為殖民地。對此狀況,清朝任命唐紹儀為全權議約大臣,赴印度談判。
談判起初,英國使者霸氣十足地扔上《拉薩條約》表示:「啥都別談,直接給我簽字。」所謂《拉薩條約》,就是要清朝放棄在西藏的軍事、經濟、政治等權力讓與英國繼承,還要賠償英國五十萬英鎊。
唐紹儀則回應:「我是來『商議』的,不是任由你單方面要求的。」
眼看唐紹儀頗為硬氣,英國使者只好展開談判,不過大致上態度仍是:「簽下去就對了,不然不排除訴諸武力解決。」
唐紹儀表示:「我水土不服,身體不適無法談判,這就告辭了。」
啊?怎麼突然走人了?難道唐紹儀怕事落跑嗎?
其實唐紹儀早就調查清楚,英國想要西藏脫離中國統治,是駐印總督寇松出的主意。但駐紮在印度的英國人對寇松的統治沒啥認同,所以唐紹儀研判:「寇松必會調職,現在應該拖延時間,等英國自身輿論的改變。」
果不其然,沒多久寇松被調職,之後的英國政府為了避免與清朝發生過大的衝突,最終和清朝簽下較為公平的《續訂印藏條約》,讓中國仍能保有西藏主權,是當時國勢衰弱沒本錢的清朝,少有的漂亮外交勝利。
能洞悉局勢,並揚己之長、攻敵之短,加上熟悉外交法律條文、人情世故,加上即席的口條能力,這就是唐紹儀能立足北洋集團的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