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家們:被遺忘的中國近代史2

  • 作者:金哲毅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6/09/02

  • 定價:280元
  • 優惠價:79221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86-93313-6-4
  • 系列:知史
  • 規格:平裝/256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中國歷史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優質能吏──趙秉鈞

無論是徐世昌,還是唐紹儀,相比清末同時代的社會大眾,他們擁有更多資源。徐世昌雖不算有錢,但也不至於太窮,而且應該家族背景不錯,不然很難加入有袁世凱這個地方望族存在的讀書會;更別說從小讀洋學堂的唐紹儀,那可是有錢人才能做到的事。他們在官場上的起點也因此比眾人更高(徐是翰林,唐則是海歸高材生),用「人生贏在起跑點上」來形容也不為過。

有道是:「英雄不怕出身低。」又有言:「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北洋文官集團中,有一人出身窮困,且從基層官員幹起,最終在官場上成就卻不在唐紹儀之下,向各位介紹這位破落戶翻身的傳奇──趙秉鈞。



趙秉鈞,字智庵,河南省汝州人。

他幼年父母雙亡,由舅舅收養,因為生活條件不佳,十來歲就在家鄉店鋪當窮忙夥計,那段處理雜務的時間,讓趙秉鈞逐漸培養起洗練的待人接物之道,相比多數時間在學堂啃書本的徐世昌、唐紹儀,他對基層民情世故更有一番獨特且深刻的了解。

二十歲時,趙秉鈞加入左宗棠部隊,前往新疆平定叛亂。在平定新疆後,趙秉鈞因協助清朝勘定與俄羅斯起爭議的國界有功,所以獲得候補巡檢的資格。

這裡解釋一下「巡檢」的職權,這是從九品官位的最低階官員,其主要職責是:巡防地方、稽查緝捕盜匪。簡單來說,就是捕快的頂頭上司。

不知各位看古裝劇時,有沒有出現以下橋段:

一個捕快大搖大擺地走進酒店,掌櫃立刻笑著奉上好酒好菜,捕快吹噓一頓、大吃一頓,然後曰:「記在我的帳上。」就通常不給錢的囂張離去,而掌櫃還要繼續陪笑送客。

為何捕快如此威風?因為他們掌有調查權、逮捕權以及司法權,而且沒有其他司法單位監督制衡。所以若是得罪捕快,到時他三天兩頭找線民騷擾你全家,甚至直接誣陷犯罪把你打到牢房,那真是有冤難伸,所以地方百姓都有一個共識:「別讓捕快不開心!」

但如此威風的捕快其實只是「吏」,根本不是國家的「官」。

我們常說「官吏」二字,但真要講究其中含意,所謂的「官」以現代概念來說,就是國家正職的公務人員;「吏」只是被「官」私人請來的約聘人員,兩者之間的差距,就用一種概念形容:有國家累積退休金的正式教師,和只能領時薪並在寒暑假會暫時性失業的代課教師。



這時如果有讀者想問:「那地方百姓受到吏的欺負,為何不告官呢?」

那就要就要提到中國任官的「迴避制度」了。

明清時代,中央朝廷為了怕地方官在本地本族本家任職,形成尾大不掉的地方勢力,所以會讓官員遠離本地任職,也就是湖南人可能跑去廣東省當官,臺灣人則絕不會當臺灣的地方官。「迴避制度」使官員在異鄉任職時,往往搞不清當地民情,因此必須倚仗熟悉當地環境的「吏」協助治理。

這就是為何百姓不會向官員提出控訴,因為「官」、「吏」是勾結在一起的,告官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弄不好「官吏」還會聯合把人往死裡整啊!

如果捕快,一個古代的約聘警察,在地方上是如此不得了的存在,那管警察的警官,也就是巡檢,在老百姓心中的份量可能比皇帝還高(畢竟皇帝一輩子也看不一次,巡檢可是隨時在你身邊)。

所以趙秉鈞雖只是個九品芝麻官,好歹進入國家官職體系,享有一定的地位。而在擔任巡檢,他藉由處理地方政務時「存」了一筆錢,之後靠著這筆存款疏通人事,得以調任直隸省並被小站練兵時的袁世凱網羅。

雖然加入北洋集團,但趙秉鈞起初地位並不特別重要,這點從他努力了6年,官位卻只到五品的知州可作為研判,可到了四十三歲時,他老兄終於抓住機會熬出頭天了。

話說當時在八國聯軍後,簽訂《辛丑和約》的清朝注意到一件難事:合約要求,天津這座鞏固北京的海港都市竟不得駐紮清朝軍隊!

眼見門戶大開,清朝指示新任的直隸總督袁世凱:「你要想辦法。」袁世凱想出的辦法是:「洋人不許我們駐紮軍隊,那我們就安置警察吧。」

相信大家都明白,警察雖然比不上軍隊,但仍擁有可觀的武力(我國警察除配有手槍,個別情況還可攜帶長槍,甚至前些年還買了台裝甲車,算是成立了裝甲部隊)。不過警察制度對當年中國來說極為新穎,有誰能迅速了解並執行新的警察制度呢?

恭喜曾經擔任巡檢的趙秉鈞擔當此大任,籌建了天津警察隊,自己更擔任天津巡警局總辦(相當於天津市警察局長);不僅代表中國自此擁有了現代化的警察組織,趙秉鈞也因掌握軍警體系,成為北洋集團中,少數以文人身分橫跨文武領域的異數。



北洋三傑



介紹了文官,自然不能忽略在亂世中能量極大的武將。

北洋集團的武將,大致上是在小站練兵時期確立,而參與小站練兵的將官,則大多來自清朝官辦的北洋武備學堂。此學堂是李鴻章為了培養現代陸軍人才建立,網羅當時最具潛力的青年才俊,這其中有三人才幹最為突出,他們在加入小站新軍後,還被時人譽為「北洋三傑」,並成為袁世凱的重點培訓對象。



北洋三傑之「虎」──段祺瑞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省六安縣人。

祖父及父親皆為淮軍出身,所以在十六歲那年,他投入了家族事業──從軍,並以優異成績考入北洋武備學堂,主修炮兵科,又以最優異的成績畢業,因此成為前往德國留學軍事的五位軍校生。

如此人才,袁世凱為徹底拉攏,有一天對他說:「聽說你的元配夫人過世了,不如我把自己的義女張佩蘅許配給你?」

段祺瑞一聽,連忙表示:「我願意!」於是袁、段二人自此有著特殊的親密關係。

另外,當袁世凱要成立三個旅的部隊時,他有意讓段祺瑞擔任其中一旅的領導。不過袁世凱知道若是自己任意安插親信,底下的人會覺得他賞罰不公,那部隊的向心力就完了。所以袁世凱宣布:「我們以考試成績來決定誰能擔此大任。」然後他心中暗想:「芝泉,你可要爭氣得考上啊。」

結果段祺瑞的筆試測驗結果:第一次,沒通過……第一旅長官沒當上;第二次,又沒通過……第二旅長官沒當上;第三次考試前……袁世凱急了!於是他把段祺瑞叫過來問:「你怎麼搞的?考了兩次都沒上?」

段祺瑞表示:「我臨場考試會緊張,本來會寫的,結果都不會寫了。」

袁世凱盯著段祺瑞一會兒,然後說:「不中用的東西,這就把你難住啦?明天再來找我!」

隔天段祺瑞去見袁世凱,只見老袁先環顧四周,確定只有他倆人後,拿出了一捲紙,偷偷塞給段祺瑞:「考題在這,趕快拿回去背熟,這次一定要給我考上!」

看著主帥竟然為自己洩題,段祺瑞回到住處,不僅仰天大叫:「袁宮保如此照顧,日後我定不負他啊!」

雖然段祺瑞被稱為北洋之「虎」,不過這並非形容他在戰場上的表現,而是段祺瑞本人的性格極為強勢剛硬,事實上,若論縱橫沙場的征戰才能,反而是北洋三傑中,排名第三的馮國璋,表現最為出色。
1 2 3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