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北洋三傑之「犬」──馮國璋
馮國璋,字華甫,直隸省河間縣人,跟段祺瑞同為北洋武備學堂的優等生,也去德國留學過。
如果現在有人用狗形容另一個人,可能就被按鈴申告毀謗了。可在古代,說人是「狗」並非全然貶抑,像馮國璋被稱為狗,是因為他為人比較忠厚(相對其他官員而言,在亂世中,不奸怎麼在軍政界存活),尤其在認定袁世凱這位有能力的老長官後,更是甘願為其效勞。
武昌起義爆發後,袁世凱在初期請段祺瑞坐鎮北方,穩定大本營軍心跟觀察政局;而實際在前線拚殺的重責大任,則交由馮國璋解決。馮國璋也的確善戰,只花四十一天(這還要扣除剛開始按兵不動的八天),就把革命軍給打殘,甚至差點就要拿下武昌,由此可見其兇悍的戰術能力。
段、馮二人表現雖是如此傑出,但令他們扼腕的,是還有一人的才華評價更為出色,奪得北洋三傑中的第一名,那人名曰:王士珍。
北洋三傑之「龍」──王士珍
王士珍,字聘卿,河北省正定縣人。
十五歲時,被正定鎮台葉志超收做勤務兵,開始軍旅生涯;之後加入北洋武備學堂,主修炮兵。
和段、馮二人相比,王士珍的特色是能注意到戰局中的細微事務。比如甲午戰爭時,王士珍跟隨葉志超部隊增援朝鮮平壤,在歷經一番激戰後,平壤被日軍攻克,葉志超部隊陷入潰逃的局面。當眾多清軍部隊因為不熟悉朝鮮地理而無所適從之際,只有王士珍攜帶地圖,這才在一路上收攏及引領殘軍平安撤退。
而在小站練兵時,有一次兵部尚書(等於國防部長)榮祿檢閱新建陸軍,當時身任督操營務處會辦(也就是軍中行政長官)、講武堂總教習(也就是軍校主任教官)的王士珍,在軍隊行進到一條海河時,觀察到河面不寬、尚有冰凍,就用特製的帆布做橋搭於冰上,讓軍隊得以快速行進。而且這種帆布橋稍加整理後即為小舟,還可做簡單遊渡功能,讓榮祿讚嘆不已!
真正讓容祿心服的,是等到檢閱完畢,王士珍又要架帆布橋渡海河,榮祿問:「天已漸暖冰河解凍,這樣有危險吧?」王士珍卻說:「不用擔心,三天後冰凍方解。」結果冰河真的三天後才消失,容祿立刻擺了一桌酒席,宴請犒賞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另外在袁世凱要就任山東巡撫前夕,王士珍奉命先行前往巡視,結果當他回來時,袁世凱問:「聘卿此行有何收穫?」王士珍立刻攤開繪製了山東各要隘、軍營的軍事地圖,還設計了周密的駐兵計畫,使袁世凱驚呼:「你是怎麼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辦到的?」
王士珍可靠的表現,使袁世凱對他極為倚重,凡是重要軍務,袁世凱必問:「聘卿審核沒有?」上奏或下發的文稿也一定讓他修改審閱。
我曾以為:「如此看來,王士珍比較像待在大本營中的後勤將領,那他能獨自領軍赴前線作戰嗎?」後來發現,自己真是小看了王士珍,因為我翻到另外兩則資料。
一則是王士珍在甲午戰爭的平壤戰役時,曾親自率領炮兵隊在城頭上鏖戰,最後左手無名指被炸掉,額頭也被彈片擊傷後才因傷撤退,這足以證明他在戰場上的凶悍。
另一則是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王士珍任江北提督期間,曾率江北新軍參加即將舉辦的太湖秋操。出發前,他令士兵抬了很多標有「無鉛箭」、「餅餌」的箱子,當手下好奇詢問搬運物品為何,王士珍只是高深莫測地表示:「沒我命令,不得開啟。」後來在秋操期間,革命黨員柏文蔚率領一千多位新軍發動起義,這讓清軍將領發慌,因為操練時,他們率領的部隊被下達軍火管制,所以當時是既無子彈又無兵餉,根本無法振壓起義。這時王士珍打開了箱子,所有人才知道,原來「無鉛箭」是子彈、「餅餌」是銀兩,這是王士珍以備不時之需所做的戰備。在「領錢、拿裝備、平亂黨」的命令下,革命黨的起義在彈指間灰飛煙滅,這就是王士珍高人一等的謀略。
擁有傑出才能,加上袁世凱為了壓制在軍中威望不斷提升的段、馮二人,常調動王士珍的職務,將他安插在重要地位以求制衡,人們因為王士珍深不見底的智慧,還有捉摸不定的職務調動,推舉他為北洋三傑之「龍」。
看了以上介紹,除了感嘆北洋集團的高素質,更讓老ㄕ佩服的,其實是袁世凱的識人之能、任用得宜的手腕,還有讓這些精英甘願為其效命的領導力。「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這是在三國中稱霸一方的孫權所說名言,我想同樣適用於擁有強大團隊,並在清末變局中茁壯的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