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吳王不聽,使子胥於齊。
夫差還是不聽,他已經決心和齊國交戰,卻還把伍子胥派到齊國去出使。雖然不知道他交代給伍子胥什麼樣的任務,但這種情勢下可想而知的是,絕不會是什麼好任務。
子胥屬其子於齊鮑氏,還報吳王。吳王聞之,大怒,賜子胥屬鏤之劍以死。
伍子胥出使齊國的時候,他知道吳國就要完蛋了。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名大夫鮑氏,也就是鮑叔牙的後代,然後他一個人回來還報吳王。
夫差聽說伍子胥出使齊國,居然偷偷把兒子留在敵國。他非常憤怒,於是決定送給伍子胥一口名為屬鏤的寶劍,意思就是要他自殺!
將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為器。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
伍子胥自殺之前,他說:「在我的墓前種上梓樹,將來可以做器物。把我的眼睛挖出來,然後放在吳國的東門上,我要親眼看到越國怎麼把吳國滅掉。」
為什麼要求種梓樹?因為古人認為梓木最適合做棺材用,所以後來皇帝的棺材就叫「梓宮」。他的意思就是,在他的墓上面種梓樹,等梓樹長大以後,正好給吳王夫差做棺材用。
為什麼要求把眼睛放在東門?因為越國如果攻打吳國,必從東門進來。
各位看看伍子胥的性格,到死都如此激憤,這是一個有多麼強烈性情的人!最後伍子胥所說的,都應驗了沒有呢?全部都應驗了!
根據《吳越春秋》,當年闔廬原本不想立夫差為太子,是伍子胥據理力爭,而後夫差才能繼承王位。闔廬死了,是伍子胥盡心輔佐,而後夫差才能不斷戰勝強鄰。但最後伍子胥居然落得如此下場,也難怪他會這樣怨憤。
這裡要問各位一個問題,我前面的著作寫過張良的故事,當時提到張良年輕的時候,秦把韓國滅了,他立志為韓報仇,後來輔佐劉邦滅亡了秦朝。楚王殺了伍子胥一家,他也立志為全家報仇,後來也輔佐公子光攻破了楚國。兩個人都要報仇,報仇也都成功了。為什麼最後張良的結局這麼好,而伍子胥的結局這麼悲慘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運氣嗎?不是!張良和伍子胥決定投靠誰,都是事先想過的,這是選擇,不是運氣。
最主要的原因是才華嗎?不是!張良和伍子胥才華都高絕當世,雖然一個輔佐君主統一天下,一個輔佐君主擊敗強國,但那是時代的不同,不能單純歸因於才華。
最主要的原因是,兩個人的道德。
張良要報仇,但他可沒勸人家殺自己的兄弟來幫他報仇吧?但伍子胥為了報自己的家仇,居然幫公子光殺掉他自己的兄弟。張良沒有因報仇而失德,但伍子胥有。
歷史學不講空話,這裡談的不是玄虛的宗教報應,而是最實際的東西。試問各位,連父子兄弟都下得了手,這是什麼樣的人?這是什麼樣的家?這是什麼樣的國?他們連自己的兄弟都敢殺,你伍子胥算誰呀?有朝一日,你觸怒了這種人,他不會連你都殺嗎?
各位記不記得,我上一本書談過的李斯?我在書中說人的吉凶從何而來?就從「物以類聚」來!你身邊聚集的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你的吉凶就已經注定了。為了爭權奪利,連父子兄弟都殺,你認為你久處在這樣心狠手辣的虎豹豺狼之中,可能會有好結果嗎?
但這裡還要再問,難道伍子胥看不出這一點嗎?他難道不知道吳國注定要滅亡嗎?伍子胥既然能將兒子留在齊國,就證明他其實也有機會離開吳國,他為什麼不離開呢?
為了報答先王闔廬之恩。
伍子胥當年想要報仇,報仇的對象是楚王,必得借一國之力才足以報仇。伍子胥為什麼選擇吳國?就是因為他知道吳國雖然讓讓不已,讓到天下皆知,可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吳國傳位有問題,這裡有可乘之機。
伍子胥來了,他想要人家幫他忙,他得先幫人家忙,對吧?所以他先幫公子光的忙,公子光達成心願以後,再來幫他的忙。後來公子光果然幫他報仇,完成伍子胥的心願,因此伍子胥要再回報公子光之恩。所以公子光死後,伍子胥要幫他兒子夫差的忙。
正因如此,伍子胥才三次諫勸夫差有關越國的事。但夫差沒有一次聽從他,他該怎麼辦?他有幾個選擇。
一是坐視吳王夫差胡作非為,裝作沒看見,但這樣做他對不起闔廬。
二是逃跑,離開吳國到其他的國家去。但到其他的國家去,以伍子胥的年紀也不過就多活幾年罷了,這樣將來死了,他怎麼有臉到地下去見闔廬?
因此伍子胥只剩下最後的選擇,就是死諫。
伍子胥到齊國去出使,把兒子托給齊鮑氏,這就叫托孤。托孤的目的,就是因為伍子胥知道自己回吳國必死,而他還要堅持回吳國,各位就知道他的目的是要用自己的死來打動吳王夫差。
伍子胥,是個悲劇人物。他原本可以成為楚國的忠臣,但因為命運捉弄,他不能成為楚國的忠臣,卻成了吳國的忠臣。他有心輔佐夫差成為一代明主,來報答闔廬之恩,但最後卻落得悲劇收場。
這個人,才太高,膽太大,做事如此不擇手段。不惜勸人殺父兄,來替自己報仇,難道他以為這世上真的沒有天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