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孟嘗君的鼻子差點氣歪了:好了,好了,您下去歇著去吧。
這事過去不久,齊宣王薨了,國君換成了王。一朝天子一朝臣,齊湣王看孟嘗君不是太順眼,就把孟嘗君給免了:丞相你不幹了,回你自己封地去吧。
孟嘗君沒辦法,只好帶著老婆孩子回薛城。一路上,孟嘗君的心情太沮喪了,他這條海大魚現在算是離了水了,失勢了,吉凶難測。好多門客們也都棄他而去。
正走著,眼看著離薛城還有百十來里路,讓孟嘗君驚喜感動的一幕出現了。怎麼啦?薛城的老百姓們竟然都扶老攜幼地趕來迎接他呢,迎接出百十來里地。老百姓們眼裡那都是崇敬和感激啊。孟嘗君的心一下子就踏實了:我這真是回家了啊!轉過身,他把馮諼的手就拉住了:馮先生啊,您給我買的這貨禮,今天我算是正式收到了,太貴重了!
馮諼哈哈大笑。他對孟嘗君講: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會給自己造三個窩,那樣才安全。您現在有了封地百姓的民心擁戴,這還只是一窟而已,還不能高枕無憂。我再幫您造兩窟,那就萬無一失了。
之後,馮諼向孟嘗君要了十幾輛車,拉著五百斤黃金出發了。幹嘛去?遊說去。他把自己包裝成一個蘇秦、張儀式的人物,去了魏國,把當時的魏惠王給糊弄了一通,大致講:孟嘗君是天下難得的英才,現在在齊國剛剛被免官,各個諸侯國都抓住這個機會,紛紛邀請孟嘗君去他們國家做丞相。哪個國家要是把孟嘗君請到手,那肯定就能富國強兵,稱霸天下啊。您還不抓緊嗎?
魏惠王一下子便被唬住了,立即把丞相免了,空出這個位子來,虛位以待。他還派出一個豪華使團,帶著重禮來請孟嘗君。
孟嘗君則按著馮諼提前教好的,婉拒了:謝謝魏王,謝謝你們,我幹丞相也幹累了,得休養休養。
魏國再請,孟嘗君再拒絕。
魏國還要請。這時候,這個動靜可就搞得很大了,齊湣王那心裡早就長草了:看來這個孟嘗君是真了不起啊,真要給別的國家效力,齊國那不虧大了?於是,趕緊派人來向孟嘗君道歉,請其回國都官復原職,繼續做丞相。
這時,馮諼又跟孟嘗君講:現在「兩窟」已經造好了,接下來這第三窟,得麻煩您自己去找齊王,請求齊王在薛城也建一座田氏的宗廟。
宗廟就是祭祀祖宗的廟,裡面供奉著祖宗牌位。按照禮制,諸侯可以有五處宗廟,而且孟嘗君跟王是一個爺爺的。所以,孟嘗君向齊湣王一提這個請求,立即就被批准了。
那麼,這怎麼就成了「一窟」了呢?有什麼用呢?
若干年後,楚國攻打齊國,薛城的位置正好首當其衝,楚國重兵打薛城。齊王本不想派救兵,他對孟嘗君還是心存芥蒂──你活該挨打。
可是,身邊有人提醒齊王:薛城有田齊的宗廟啊,祖宗牌位在那呢,要是落到楚國人手中,那是對祖先的大不孝啊。
齊王一聽,在理啊,只好派兵,就保住了薛城。
孟嘗君與馮諼這段狡兔三窟的故事,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最重要的思想智慧:保身。
保身是儒、道兩家都格外強調的。《詩經》中講: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詩經.大雅民》
《中庸》裡也引用過這句「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就是明哲保身。《詩經》、《中庸》這都是儒家「四書五經」裡面的經典。儒家從整體上是比較理想主義的,可是在理想主義的同時,要儘量懂得保護自己。
道家就更強調這一點了,它講柔弱勝剛強,講處下不爭等等,說到底都是為了保身。《道德經》裡有句話: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名與貨、名與利,都不如身家性命、身體健康更重要。
那麼,怎麼保身呢?馮諼的狡兔三窟,就是三條保身之道。
第一條:你摔下去時,誰接著?孟嘗君被罷了官,失勢了,摔下去了,誰接著?是他封地的老百姓。你風光時,用不著這些人,但要怎樣?要提前把這些人給鞏固好。用曾國藩的話講,就是「上場當念下場時」。
第二條:要有外部的支撐。孟嘗君雖然在齊國這個圈子裡混,但不能把自己局限在這個圈子裡,關鍵時刻要能從外部借勢。
第三條:要與老大保持利益的一致。孟嘗君要想保住薛地的利益,就要讓薛地成為齊王利益的一部分。
孟嘗君跟門客的第二個故事有點八卦,是《戰國策》裡記載的。有個門客與孟嘗君的夫人「相愛」──注意喲,原文裡就是用的這個詞「相愛」。至於相愛到怎樣的程度,《戰國策》裡沒講,只說有人將這個情況密報給了孟嘗君:您看這小子吃您的喝您的,還想泡您的,太不是玩意了,要不要殺了他?
這事要擱別人頭上,這對狗男女肯定好不了了。可是,你猜孟嘗君怎麼講?他說:
睹貌而相悅者,人之情也。
──《戰國策》
異性相吸嘛,我夫人長得漂亮,這個門客也很帥氣,他們相愛是正常的。這個事以後就不要提了。
夠大器吧!然後,孟嘗君頭上頂著這點綠,悠悠然又過了一年,最終還是沉不住氣了。有一天,他派人找來這個門客。這個門客很緊張,心想:是不是要對我下手啊?
可沒想到,孟嘗君對他講:您跟我也混了不少年了,也沒混出個什麼前途來。我跟衛國國君關係不錯,我向他推薦了您,您不如去衛國發展吧。
門客很高興,這是機會啊,趕緊去衛國。臨走時,孟嘗君還給了他一些盤纏。
後來,衛國與齊國交惡,衛國國君想聯合其他諸侯國跟齊國玩命。當時,這個門客在衛國很吃香,是國君的寵臣,他竭力勸阻了國君,算是報答了孟嘗君的情誼。
這件事,讓我們看到一個大人物的雅量和情懷。
孟嘗君的第三個故事最有名,是講用人的智慧。前面講過,孟嘗君的門客有數千,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不過,多數都是士,是底層貴族,那也都算是有身分證的人啊。不過,相對於這種身分,孟嘗君更看重門客是否有一技之長。這個認識很高明。曾國藩在給兄弟的家書中也講過一句話,叫:
凡有一長一技者,兄斷不敢輕視。
──《曾國藩家書》
還有個說法,叫「一事精緻,便能動人」。
有一次,孟嘗君便收了這麼兩個門客:一個特長是模仿公雞啼叫,叫得比雞還像雞;另一個特長是鑽狗洞偷東西,是個資深小偷。連這樣的人都招,有點無底線了啊,其他門客都很不滿,感覺與這樣的雞鳴狗盜之徒為伍、做同事,是一種恥辱。孟嘗君不以為意,就養著他們。
公元前二九九年,孟嘗君有過一段傳奇經歷。前面魏國曾想請孟嘗君去做丞相,這一年,秦國也要請孟嘗君去做丞相。不同的是,魏國的那次,是孟嘗君自己做的局;秦國這次是來真的,是秦王主動邀請的。秦王,準確的講是秦昭王,就是趙主父跑到秦國去見到的那個秦王,是秦惠王的兒子。秦惠王死後,繼位的是秦武王,秦武王很快也意外死掉了,就換成了秦昭王。關於秦國的這些情況,後面會補上。秦昭王久聞孟嘗君的大名,當時秦國與齊國正是盟友關係,就找齊湣王要孟嘗君,請孟嘗君到秦國來當丞相。為了表示誠意,秦昭王還把自己的弟弟送到齊國做人質。
孟嘗君實在是盛情難卻,只好就來秦國了。可是他到了秦國之後,秦昭王卻變卦了。因為有人提醒秦昭王:您有愛才之心,前面也有商鞅、張儀之類的外國人來做秦國丞相的先例,這都沒錯。可是這孟嘗君不一樣啊,他是齊國王族啊,肯定身在曹營心在漢啊──當然那時還沒有曹操什麼事,反正大致這麼個意思。
秦王便把孟嘗君給軟禁起來了,下一步很可能就得殺掉。孟嘗君該怎麼辦呢?逃跑嘍。可是人家看這麼緊,沒法跑啊。孟嘗君便託了個人去找秦王的一個寵姬,求她給自己說情。前面講,張儀被楚王抓了,也是去找楚王的寵姬說情。所以反腐就得先反官員的老婆,或者情婦。
秦王的寵姬提出條件:我們女人啊,就喜歡一樣東西──漂亮衣服,我聽說孟嘗君來秦國時帶了一件白狐皮襖,把它給我送來,說情的事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