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

穿越歷史的大河

  • 作者:涂豐恩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5/11/10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356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626-7650-88-2
  • 系列:知史
  • 規格:平裝/256頁/17x23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日本歷史
好書分享:
內容簡介

第一本從「臺灣的角度」

來解讀的日本近代史!

「故事」網站創辦人 涂豐恩 經典代表作!

深入歷史的偶然與必然,

從日本的歷史,看見臺灣在世界上的位置!

10週年紀念增修版!

首刷限量附贈

「大河之路.典藏明信片」

41組)


歷史從來不是靜態的陳列,

而是選擇與掙扎交織而成的大河。

從鯤島到列島,從臺灣看日本,

都在這條大河中,映現出今日的我們。

  

深入解構錯綜複雜的日本近代史,

反思地緣政治混亂時代下的變與不變!

日本,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它的歷史與臺灣的發展緊密相連,從大航海時代開始,到成為日本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兩地的發展軌跡相互交織,日本始終是臺灣無法迴避的一環。但我們對它的認識其實非常有限,甚至相當片面。

這本書帶我們從「臺灣的視角」切入,以說故事的筆法,透過30個關鍵字,簡潔明快、深入淺出,對江戶時代的黑船衝擊、明治維新後的帝國擴張,以及戰後平成時代的經濟失落等重要轉折娓娓道來,帶領我們用歸零的思考、多元的觀點,重新認識日本、思考臺灣、連結世界。

歷史從非命定的劇本,而是一條充滿激流與暗礁的大河。面對更趨複雜的國際局勢,深入了解日本近代化的興衰起落,就能明白臺灣、亞洲乃至於世界,何以變成今日的樣貌。也唯有立足臺灣、放眼世界,並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尋線索、反思借鏡,才能在動盪與不安中,找到前進的方向。

  

30個改變日本的關鍵字,

30個從過去反思未來的提示――

鎖國:資訊的封閉與開放,如何改變日本的國家安全與文化認同?

海洋:海洋究竟是面對世界的窗口,還是敵人來襲的入口?

天災:跟臺灣同屬天災頻繁的地區,江戶經驗如何成為建立韌性的基石?

天皇:權力需要包裝,就算是「萬世一系」的天皇也一樣?

民本:從「米騷動」引發的社會動盪,如何造就「亞洲主義」的崛起?

滿洲:清朝最後一個皇帝,為什麼會成為日本的傀儡?

戰爭:重生於改革開放、進步思想的日本,為何還是選擇了戰爭?

重建:戰後接管日本的麥克阿瑟,如何超越天皇,成為神一般的存在?

改造:深受愛戴的平民首相,為何甩不掉密室政治、一黨獨裁的標籤?

失落:宣稱「即將買下美國」的日本,為何迎來了泡沫經濟的破滅?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一本從鄭成功一路談到當下生活的「日本簡史」,

一部議題更多元、深入、全面的「日本繁史」!

【「Joel來談日本」版主】福澤喬 專文推薦

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

【知名編劇作家】吳洛纓

【作家、歷史學家】胡川安

【建築文資工作者】凌宗魁

【科技、民生與社會研究中心執行長】張智程

【《薰風》雜誌發行人】黃志成

【《人生路引》作者】楊斯棓

一致盛讚

依姓名筆畫序排列

《穿越歷史的大河》不是一部冷峻的史學著作,更像是一場帶領我們穿梭時空的旅程。它告訴我們,歷史不是簡單的正邪二元,也不是靜止的記憶,而是動態的、充滿張力的對話。當我們今日談論「臺海危機」、「印太戰略」或「中美競爭」,其實正是這條歷史大河的最新一段篇章。

邀請你來看這本書,不只是為了更理解日本,而是為了更理解我們自己。臺灣要在未來的國際秩序中找到定位,就必須先理解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歷史的大河提醒我們:唯有認識過去,我們才能在巨浪之中,掌握自己的航道。

――【「Joel來談日本」版主】福澤喬

關於作者
涂豐恩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故事」網站創辦人,有理文化社長暨總編輯。
大學讀過兩年管理學院,從歷史研究所畢業後,任職於臺大數位人文中心。曾經出版過一本叫做《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的小書,博士論文研究日本帝國時代的香料產業,與現代感官經驗形成的歷史。
因為喜歡說故事,所以跟朋友們一起創辦了「故事」網站。相信一個好故事,具有改變現實的力量;更相信好的歷史故事,不僅能夠讓我們認識過去,更能讓我們理解現在,想像未來。

▍個人臉書:www.facebook.com/tufengen
▍故事 StoryStudio:storystudio.tw
▍有理文化:www.instagram.com/uli_books_tw
目錄

前  言 寫給臺灣的日本歷史
第 一 章 鎖國:一場歷史的誤會
第 二 章 海洋:面向世界的窗口
第 三 章 三都:江戶、大阪與京都
第 四 章 浮世:欲望的光與影
第 五 章 天災:與自然搏鬥的人們
第 六 章 黑船:不請自來的訪客
第 七 章 開國:翻天覆地的世界
第 八 章 岩倉使節團:向西方學習
第 九 章 文明開化:打造新國家
第 十 章 自由民權:理想政治的追尋
第十一章 福澤諭吉:攀登文明的階梯
第十二章 天皇:日本的現代神話
第十三章 北海道:遼闊大地的哀愁
第十四章 琉球:消失的王國
第十五章 鐵路:血與汗的建設之路
第十六章 朝鮮:來自殖民地的吶喊
第十七章 新女性:自由戀愛的年代
第十八章 民本主義:國家為誰存在?
第十九章 關東大地震:災難與復興
第二十章 東京摩登:浴火重生的首都
第廿一章 滿洲:暴走的帝國
第廿二章 戰爭:染血的櫻花
第廿三章 麥克阿瑟:美國與日本的重建
第廿四章 被佔領:晴空下的黑暗記憶
第廿五章 丸山真男:進步的文化人
第廿六章 安保抗爭:青春殘酷物語
第廿七章 高度經濟成長:告別戰後
第廿八章 電視:一億個白痴的社會
第廿九章 列島大改造:平民首相的夢與挫折
第三十章 平成:失落的三十年?
後  記 未完的旅程

序/推薦

【推薦序】
唯有認識過去,才能在巨浪中,掌握自己的航道
「Joel來談日本」版主/福澤 喬


臺海局勢近年來再次成為全球焦點。中國在軍事與經濟上步步進逼,美國強調「印太戰略」的核心地位,日本公開將「臺灣安全」視為自身安全的延伸,而臺灣則被推向一個無法迴避的歷史十字路口。這並非偶然的時刻,而是歷史長河中一次再現的波濤。
在這樣的背景下,涂豐恩的《穿越歷史的大河》顯得格外珍貴。這本書從三十個關鍵時刻展開,不僅梳理日本近代史,更以臺灣的視角重新審視這段交錯的歷史。它讓我們理解:今日東亞的緊張並非全新的困境,而是幾百年來權力流動與地緣糾葛的延續。
涂豐恩以臺灣為定錨點,將日本近現代的轉折放入更廣闊的全球互動之中,將殖民、戰爭、現代化與社會變遷編織成一張密度極高的脈絡網。不是想去再現單線條的勝利或失敗,而是提出一種多層與多聲部的講述:不只看帝王將相,也看勞工、女性、殖民地人民,以及北海道與琉球的原住民,讓那些長期被邊緣化的經驗真正進入視野。
這種以「遊記而非地圖」自況,強調這是一段帶有立場與判斷的思想旅程,鼓勵讀者建立自己的歷史觀,並在二○二五年的現在的定位點上,回頭追問臺灣在世界史的定位與選擇何在。更重要的是,這部整理並非「日本中心論」的替身,而是把臺日的互動放進早期全球化、帝國主義、世界大戰與冷戰的流動河道中,讓事件彼此照明、互為註腳,避免將日本簡化為「成功現代化」或「邪惡侵略者」的二分法。這樣的起手式,既回應臺灣讀者的知識需求,也開啟一段跨域對話的門縫,將後續的歷史片段串成一座可供比較、辯證與反思的橋。
歷史一直都不是冰冷的過去,它往往以不同的面貌重返當下。德川幕府時期,日本看似「鎖國」,實則透過有限的「對外窗口」維持與世界的交流。這種在限制中尋找連結的策略,正好映照今日臺灣的處境:即使身處強權壓力之下,也必須在外交、科技與經貿網絡中開闢出口,確保自身不被孤立。
同樣地,明治維新的篇章揭示了一個國家如何在全球力量對撞下尋求轉型。日本以痛苦的自我改革換取進入現代世界的門票,而這樣的歷史對臺灣尤具啟發性。在半導體成為戰略資源、供應鏈重組的今天,臺灣若要維持「不可或缺性」,就必須像當年的日本一樣,懂得將挑戰轉化為機遇,將被動防禦轉變為主動塑造。
《穿越歷史的大河》最具啟發的地方,在於它揭示了東亞歷史從來不是單一國家的敘事,而是多邊互動的長期結果。二戰後,美國重建日本,並在冷戰中將臺灣、日本與南韓納入同一條防線,形成今日仍具影響力的「同盟格局」。美國在歷史上是東亞秩序的塑造者,今日則成為臺海安全最重要的守護者。
日本的角色尤為矛盾。它既是臺灣的殖民者,帶來現代化與壓迫的雙重記憶;同時,它又是戰後最親近的經濟與文化夥伴。當前,日本已不再隱晦,而是明確將臺海穩定納入自身國家戰略,這不僅是現實選擇,也是歷史積累的必然。
中國則始終是東亞大河中揮之不去的力量。從宗主的文化優勢到戰爭的對手,再到今日以軍事威脅與經濟滲透挑戰臺海現狀,它的角色既熟悉又陌生。
而臺灣,看似被夾在巨人之間,歷史上常被當作附屬或棋子,但這本書提醒我們,臺灣其實從來就是東亞權力流動的關鍵節點。正因如此,今日的臺海風雲並非孤立事件,而是數百年歷史再次翻湧的浪潮。
《穿越歷史的大河》不是一部冷峻的史學著作,更像是一場帶領我們穿梭時空的旅程。它告訴我們,歷史不是簡單的正邪二元,也不是靜止的記憶,而是動態的、充滿張力的對話。當我們今日談論「臺海危機」、「印太戰略」或「中美競爭」,其實正是這條歷史大河的最新一段篇章。
邀請你來看這本書,不只是為了更理解日本,而是為了更理解我們自己。臺灣要在未來的國際秩序中找到定位,就必須先理解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歷史的大河提醒我們:唯有認識過去,我們才能在巨浪之中,掌握自己的航道。

內容試閱
三都
江戶、大阪與京都




如果活在德川時代,身為「江戶人」會是件光榮的事吧。
一六○○年,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擊敗了對手,從此大權在握。三年之後,他選擇江戶做為執政的地點,在此地建立了幕府。儘管天皇還居住在京都,但所有重要的政策由幕府決定,江戶也成為實質上的政治首都。住在江戶,等於就是首善之都的居民。
不過,根據德川時代的說法,只有雙親都是出身江戶之人,才有資格稱得上是「江戶之子」。如果父母是從外地來的,就只能被稱之為「田舍子」;假如雙親只有一方是江戶人,則被稱之為「斑」。而真正的江戶之子,實際上只佔了人口的十分之一,反而是田舍子的人數高達了六成。但或許正因為人數稀少,江戶之子的身分才更加顯得稀罕。

江戶就是今天的東京。一八六八年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天皇從京都遷居到此地,江戶才改名為東京。但早在德川時代,江戶就已經是日本的第一大都市,德川時代也因此經常被稱為江戶時代。
德川幕府上臺之後,日本經歷了一段天下太平的日子,沒有戰亂騷擾,經濟蓬勃發展,人口也隨之增加。到了十八世紀,江戶人口數估計已經超過了一百萬,和同一時間的北京不相上下,名列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巨大都市。同一時間的倫敦,人口大約只有六十萬,而巴黎只有五十萬。
當然,那個時代並沒有人口普查的機制,這些數字都是歷史學者推算出來的,並不見得精準,學者間也存在不同意見。但是江戶人口眾多這件事,倒是無庸置疑。因為人口爆炸,德川時代的江戶人已經感受到生活空間的狹小──跟今天東京人的煩惱一樣。
不過,德川家康上臺時,江戶不過是關東地區的一個小漁村。從十七世紀開始,它才開始成長、擴張,逐漸變成了德川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

當時的日本,除了德川幕府能直接控制的勢力範圍之外,各地由兩百多個地方領主分別統治著。這些領主被稱之為「大名」,他們的領土則稱之為「藩」。大名擁有自己的軍事勢力,和德川幕府之間形成了微妙的關係。有些大名與幕府的關係良好,甚至就是德川家族的親屬,但是,並非所有大名都是如此。
如果大名的勢力太大,又對幕府缺乏忠誠,很可能會對中央政權形成威脅。雖然如此,江戶幕府並沒有因此打算要消滅這些大名。他們採取了另外一套方式穩固政權,也就是所謂的「參勤交代」。
按照這項制度,大名每隔一年必須到江戶定居。身為地方領袖的大名,當然不可能獨自行動,而是攜家帶眷,連同家中的武士和僕人,一同帶到江戶。有時同行的人數高達幾百人,甚至上千人,光是旅費就花去不少錢。
這還沒算在江戶安頓所需要的開銷。大名終究是國內的一方之霸,他們在江戶的居所也不能夠寒酸。勢力比較小的大名,居住的地方都至少有兩千坪,至於勢力大的大名,宅院的面積更超過十萬坪,其中所需要的花費可想而知。也因此,參勤交代為大名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但從幕府的角度看來,參勤交代讓他們得以就近監督大名,讓這些盤據一方的地方領袖不敢搗亂,同時還可以塑造自己高高在上的形象,一舉數得。
除了鞏固德川的政權外,參勤交代也有一些意外的結果。比如,各地的文化隨著大名的隊伍流入江戶,促進了日本國內的文化交流。此外,因為跟著大名來到江戶的,大多是擔任武士的男性,結果讓江戶裡頭的男性人口遠遠高於女性。
現代日本有所謂「單身赴任」的說法,也就是男性上班族因為工作所需,必須離開家庭,一個人到外地工作。德川時代來到江戶的武士們,跟這種情況有幾分類似,因而被一些人喻為單身赴任的前身。

江戶除了做為政治權力的核心所在,在交通與商業發展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德川家康上臺之後,幕府修築了五條重要交通要道,起點都是江戶,因而形成了一個以它為中心、向外發散的交通網絡。
五條要道中,有兩條通往天皇所在的京都,分別是東海道與中山道。前者從江戶出發後往南走,沿著海岸線往西;後者從江戶出發後往北走,途中則經過內陸的山區,最後抵達京都。至於另外三條,則以路線的終點命名,分別稱為甲州街道、奧州街道和日光街道。
整頓後的交通幹道,不僅可以讓大名前往江戶,讓商人運送貨物,還可以讓小老百姓到各地旅行。在這五條幹道中,東海道因為沿途風光明媚,所以格外出名,成為旅行的代名詞,也刺激……more
1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