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從「臺灣的角度」
來解讀的日本近代史!
「故事」網站創辦人 涂豐恩 經典代表作!
深入歷史的偶然與必然,
從日本的歷史,看見臺灣在世界上的位置!
10週年紀念增修版!
首刷限量附贈
「大河之路.典藏明信片」
(4款1組)
歷史從來不是靜態的陳列,
而是選擇與掙扎交織而成的大河。
從鯤島到列島,從臺灣看日本,
都在這條大河中,映現出今日的我們。
❈ ❈ ❈
深入解構錯綜複雜的日本近代史,
反思地緣政治混亂時代下的變與不變!
日本,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它的歷史與臺灣的發展緊密相連,從大航海時代開始,到成為日本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兩地的發展軌跡相互交織,日本始終是臺灣無法迴避的一環。但我們對它的認識其實非常有限,甚至相當片面。
這本書帶我們從「臺灣的視角」切入,以說故事的筆法,透過30個關鍵字,簡潔明快、深入淺出,對江戶時代的黑船衝擊、明治維新後的帝國擴張,以及戰後平成時代的經濟失落等重要轉折娓娓道來,帶領我們用歸零的思考、多元的觀點,重新認識日本、思考臺灣、連結世界。
歷史從非命定的劇本,而是一條充滿激流與暗礁的大河。面對更趨複雜的國際局勢,深入了解日本近代化的興衰起落,就能明白臺灣、亞洲乃至於世界,何以變成今日的樣貌。也唯有立足臺灣、放眼世界,並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尋線索、反思借鏡,才能在動盪與不安中,找到前進的方向。
❈ ❈ ❈
30個改變日本的關鍵字,
30個從過去反思未來的提示――
▍鎖國:資訊的封閉與開放,如何改變日本的國家安全與文化認同?
▍海洋:海洋究竟是面對世界的窗口,還是敵人來襲的入口?
▍天災:跟臺灣同屬天災頻繁的地區,江戶經驗如何成為建立韌性的基石?
▍天皇:權力需要包裝,就算是「萬世一系」的天皇也一樣?
▍民本:從「米騷動」引發的社會動盪,如何造就「亞洲主義」的崛起?
▍滿洲:清朝最後一個皇帝,為什麼會成為日本的傀儡?
▍戰爭:重生於改革開放、進步思想的日本,為何還是選擇了戰爭?
▍重建:戰後接管日本的麥克阿瑟,如何超越天皇,成為神一般的存在?
▍改造:深受愛戴的平民首相,為何甩不掉密室政治、一黨獨裁的標籤?
▍失落:宣稱「即將買下美國」的日本,為何迎來了泡沫經濟的破滅?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一本從鄭成功一路談到當下生活的「日本簡史」,
一部議題更多元、深入、全面的「日本繁史」!
【「Joel來談日本」版主】福澤喬 專文推薦
【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
【知名編劇作家】吳洛纓
【作家、歷史學家】胡川安
【建築文資工作者】凌宗魁
【科技、民生與社會研究中心執行長】張智程
【《薰風》雜誌發行人】黃志成
【《人生路引》作者】楊斯棓
一致盛讚
●依姓名筆畫序排列
《穿越歷史的大河》不是一部冷峻的史學著作,更像是一場帶領我們穿梭時空的旅程。它告訴我們,歷史不是簡單的正邪二元,也不是靜止的記憶,而是動態的、充滿張力的對話。當我們今日談論「臺海危機」、「印太戰略」或「中美競爭」,其實正是這條歷史大河的最新一段篇章。
邀請你來看這本書,不只是為了更理解日本,而是為了更理解我們自己。臺灣要在未來的國際秩序中找到定位,就必須先理解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歷史的大河提醒我們:唯有認識過去,我們才能在巨浪之中,掌握自己的航道。
――【「Joel來談日本」版主】福澤喬
前 言 寫給臺灣的日本歷史
第 一 章 鎖國:一場歷史的誤會
第 二 章 海洋:面向世界的窗口
第 三 章 三都:江戶、大阪與京都
第 四 章 浮世:欲望的光與影
第 五 章 天災:與自然搏鬥的人們
第 六 章 黑船:不請自來的訪客
第 七 章 開國:翻天覆地的世界
第 八 章 岩倉使節團:向西方學習
第 九 章 文明開化:打造新國家
第 十 章 自由民權:理想政治的追尋
第十一章 福澤諭吉:攀登文明的階梯
第十二章 天皇:日本的現代神話
第十三章 北海道:遼闊大地的哀愁
第十四章 琉球:消失的王國
第十五章 鐵路:血與汗的建設之路
第十六章 朝鮮:來自殖民地的吶喊
第十七章 新女性:自由戀愛的年代
第十八章 民本主義:國家為誰存在?
第十九章 關東大地震:災難與復興
第二十章 東京摩登:浴火重生的首都
第廿一章 滿洲:暴走的帝國
第廿二章 戰爭:染血的櫻花
第廿三章 麥克阿瑟:美國與日本的重建
第廿四章 被佔領:晴空下的黑暗記憶
第廿五章 丸山真男:進步的文化人
第廿六章 安保抗爭:青春殘酷物語
第廿七章 高度經濟成長:告別戰後
第廿八章 電視:一億個白痴的社會
第廿九章 列島大改造:平民首相的夢與挫折
第三十章 平成:失落的三十年?
後 記 未完的旅程
【推薦序】
唯有認識過去,才能在巨浪中,掌握自己的航道
「Joel來談日本」版主/福澤 喬
臺海局勢近年來再次成為全球焦點。中國在軍事與經濟上步步進逼,美國強調「印太戰略」的核心地位,日本公開將「臺灣安全」視為自身安全的延伸,而臺灣則被推向一個無法迴避的歷史十字路口。這並非偶然的時刻,而是歷史長河中一次再現的波濤。
在這樣的背景下,涂豐恩的《穿越歷史的大河》顯得格外珍貴。這本書從三十個關鍵時刻展開,不僅梳理日本近代史,更以臺灣的視角重新審視這段交錯的歷史。它讓我們理解:今日東亞的緊張並非全新的困境,而是幾百年來權力流動與地緣糾葛的延續。
涂豐恩以臺灣為定錨點,將日本近現代的轉折放入更廣闊的全球互動之中,將殖民、戰爭、現代化與社會變遷編織成一張密度極高的脈絡網。不是想去再現單線條的勝利或失敗,而是提出一種多層與多聲部的講述:不只看帝王將相,也看勞工、女性、殖民地人民,以及北海道與琉球的原住民,讓那些長期被邊緣化的經驗真正進入視野。
這種以「遊記而非地圖」自況,強調這是一段帶有立場與判斷的思想旅程,鼓勵讀者建立自己的歷史觀,並在二○二五年的現在的定位點上,回頭追問臺灣在世界史的定位與選擇何在。更重要的是,這部整理並非「日本中心論」的替身,而是把臺日的互動放進早期全球化、帝國主義、世界大戰與冷戰的流動河道中,讓事件彼此照明、互為註腳,避免將日本簡化為「成功現代化」或「邪惡侵略者」的二分法。這樣的起手式,既回應臺灣讀者的知識需求,也開啟一段跨域對話的門縫,將後續的歷史片段串成一座可供比較、辯證與反思的橋。
歷史一直都不是冰冷的過去,它往往以不同的面貌重返當下。德川幕府時期,日本看似「鎖國」,實則透過有限的「對外窗口」維持與世界的交流。這種在限制中尋找連結的策略,正好映照今日臺灣的處境:即使身處強權壓力之下,也必須在外交、科技與經貿網絡中開闢出口,確保自身不被孤立。
同樣地,明治維新的篇章揭示了一個國家如何在全球力量對撞下尋求轉型。日本以痛苦的自我改革換取進入現代世界的門票,而這樣的歷史對臺灣尤具啟發性。在半導體成為戰略資源、供應鏈重組的今天,臺灣若要維持「不可或缺性」,就必須像當年的日本一樣,懂得將挑戰轉化為機遇,將被動防禦轉變為主動塑造。
《穿越歷史的大河》最具啟發的地方,在於它揭示了東亞歷史從來不是單一國家的敘事,而是多邊互動的長期結果。二戰後,美國重建日本,並在冷戰中將臺灣、日本與南韓納入同一條防線,形成今日仍具影響力的「同盟格局」。美國在歷史上是東亞秩序的塑造者,今日則成為臺海安全最重要的守護者。
日本的角色尤為矛盾。它既是臺灣的殖民者,帶來現代化與壓迫的雙重記憶;同時,它又是戰後最親近的經濟與文化夥伴。當前,日本已不再隱晦,而是明確將臺海穩定納入自身國家戰略,這不僅是現實選擇,也是歷史積累的必然。
中國則始終是東亞大河中揮之不去的力量。從宗主的文化優勢到戰爭的對手,再到今日以軍事威脅與經濟滲透挑戰臺海現狀,它的角色既熟悉又陌生。
而臺灣,看似被夾在巨人之間,歷史上常被當作附屬或棋子,但這本書提醒我們,臺灣其實從來就是東亞權力流動的關鍵節點。正因如此,今日的臺海風雲並非孤立事件,而是數百年歷史再次翻湧的浪潮。
《穿越歷史的大河》不是一部冷峻的史學著作,更像是一場帶領我們穿梭時空的旅程。它告訴我們,歷史不是簡單的正邪二元,也不是靜止的記憶,而是動態的、充滿張力的對話。當我們今日談論「臺海危機」、「印太戰略」或「中美競爭」,其實正是這條歷史大河的最新一段篇章。
邀請你來看這本書,不只是為了更理解日本,而是為了更理解我們自己。臺灣要在未來的國際秩序中找到定位,就必須先理解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歷史的大河提醒我們:唯有認識過去,我們才能在巨浪之中,掌握自己的航道。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