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A.一開始想斷言的事
濃重的灰雲覆蓋日本。那是停滯與衰退的積雨雲。要怎麼做才能撥雲見日?應該是靠政治吧。如何才能改變政治呢?應該是靠選舉吧。年輕人要去選舉投票,促成世代交替,將政治的眼光擺向未來。每到選舉就會聽到這番話。
但我在此斷言。年輕人去選舉投票,如果只是「參與政治」,什麼也改變不了。現今的日本人平均年齡是48歲,不滿30歲的人口占全體的26%*1。在所有有投票權的人當中,不滿30歲的人占13.1%。而在二○二一年的眾議院選舉中,所有投票者中不滿30歲的人只占了8.6%*2。年輕人算是極少數派。就算年輕人的投票率提升,和六、七十歲的人一樣會去投票,但身為極少數派的年輕人一樣是極少數派。在選舉中同樣是會落敗的極少數派。
年輕人本身的行動,也造成了雪上加霜的效果。這指的是日本年輕人的投票對象,與高齡者的投票對象幾乎沒什麼不同。20~30歲人口的自民黨支持率,與60~70歲人口幾乎一樣,甚至還更高*3。這表示就算年輕人去投票,選舉結果一樣不會改變,無法對政治人物造成壓力*4。
更進一步來說,現今的日本政治和社會所面臨的處境沒那麼簡單,會因為年輕人參與政治或選舉投票這樣的溫吞行動,就有所改變。深陷在數十年不動如山的慢性停滯和危機中,想要加以翻轉,就像是要將一艘嚴重鏽蝕,逐漸沉沒的昭和豪華客船,從水中打撈上來一樣,是一項大工程。
具體來說,要打造出只有年輕人能投票和參選的選區,或是年輕人引發叛變,從某個年齡層以上的人們手中奪取(被)選舉權,就是這樣的革命。或是對這個國家感到死心的年輕人,建立新的獨立國家。這種像三流小說般的閃電,要是不狠狠地炸裂一番,覆蓋日本政治和社會的烏雲便不會散消*5。
我們都有個壞習慣。現有的選舉或政治的遊戲,要如何參與,該怎麼玩?很容易產生這樣的念頭,這就是壞習慣。但有這樣的想法時,就已經註定輸了。「年輕人,去投票吧」,當年輕人被捲入這樣的廣告宣傳中時,其實只是被迫在那些老人們的掌心裡擺出戰鬥姿勢,一定得意識到這點才行。
不管年輕人在掌心上跳得再華麗,再怎麼深思熟慮,前往投票,如何在社群網站上發文呼籲「#去投票吧」,但在目前的選舉結構下,既然年輕人是極少數派,就改變不了結果。只是在宣洩內心的不滿罷了。雖然有人會說,這種話說不得,但這是事實,無可奈何。
這並不是在嘲笑。而是呼籲大家要關注更重要的事。什麼是更重要的事?要思考選舉、政治,以及民主主義這樣的遊戲規則,要怎麼去改變。改變規則,也就是小型革命。
如果革命是100分,則投票或當上國會議員,只有1分或5分,可說是杯水車薪。保證什麼也改變不了。如果只是用這種半調子的方式來宣洩不滿,讓問題模糊化,還不如在屋裡邊喝拿鐵咖啡,邊玩遊戲,還比較快樂,而且CP值也比較高。
是要革命,還是拿鐵?本書就是幫助你做終極選擇的指南書。
B.摘要
大部分的讀者可能不太熟悉,學術論文通常都會附上摘要、要旨(abstract)。這是用來簡短歸納出「簡單來說,這是一篇要主張、發現,或是證明什麼的論文嗎」,也就是參考書或小抄。
我很喜歡摘要,忙碌的讀者只要看過摘要,就會大致明白這是怎樣的內容,可以根據摘要在酒局或咖啡店裡聊天,說作者壞話。因此,我也想在這本書的開頭加上摘要。
話雖如此,摘要終究只是摘要。如果只有這份摘要,則資訊密度太高,邏輯的展開過快,不知道根據何在的斷言會過多。讀者也許會覺得自己被晾在一旁,滿頭問號。提供根據、背景、詳細說明,是內文扮演的角色。
因為這個緣故,如果可以,這篇摘要希望讀者能看兩遍。第一遍是在閱讀內文前,第二遍是在閱讀完內文後。藉由之前看一遍,之後再看一遍,應該更能立體地掌握這本書的主張。那我們這就開始吧。
○□主義與□○主義
說到經濟,就想到「資本主義」,說到政治,就想到「民主主義」。最懂得放任勝利者不管,徹底讓他們獲勝的資本主義,就是這樣才會造就出社會差距和失敗者。誕生在這世上的弱者,賜予他們聲音的是民主主義,藉由讓資本主義這匹悍馬配合民主主義的韁繩,這世上有一半國家就此得以運作。
然而,身為這兩人三腳其中一隻腳的民主主義,現在卻罹患重症。透過網路,理應能實現草根民主主義夢想的中東多國民主化運動「阿拉伯之春」,就只是綻放出短暫的火花,便失敗收場。倒不如說,是在網路上四處擴散的煽動、假新聞、陰謀論,逐步侵蝕了選舉。在北美、南美、歐洲,不斷出現民粹主義的政治家,成天將搞笑般的粗俗話語掛嘴邊,藝人與政治人物的分界變得模糊不清。
故障
這並非純粹只是印象論。縱觀邁入本世紀後的這二十多年的經濟會發現,愈是主張民主主義的國家,經濟成長愈是持續低迷。
不只是平時。在新冠疫情流行的二○二○~二○二一年間,愈是民主國家,愈多人死於新冠肺炎,經濟嚴重下滑。二○○八~二○○九年的雷曼兄弟事件,陷入危機的國家也全都是民主國家,這種情況應該稱之為「民主主義失落的二十年」。
為什麼民主國家會失敗呢?給個提示,是伴隨著網路和社群網站的深植,使得民主主義持續「惡化」。我們來看看象徵惡化的仇恨言論、民粹的政治言行、政治意識形態的兩極化吧。看過之後就會明白,進入本世紀後,全球的這種民主主義惡化現象日益嚴重,而且特別是民主國家,是採加速度的方式惡化。
民主國家的經濟也與加速的惡化產生連動反應,變得愈來愈封閉,而且短視近利。愈是民主國家,對未來的投資愈遲鈍,本國優先主義的貿易政策強化,進出口都因此停滯。這諸多因素組合在一起,引發民主主義失落的二十年。而在爆發新冠疫情的二○二○年,愈是民主國家,愈是沒能徹底採取早期的邊境封鎖政策。儘管出現這樣的危急狀況,但不論是公共衛生,還是平時的總體經濟,該堅持的時候卻無法堅持,浮現出本世紀的民主國家優柔寡斷的一面。
民主的惡化與其經濟上的副作用,在邁入本世紀後開始變得顯眼。二十一世紀是什麼阻礙了民主主義?電子商務的成長、網路上的資訊擴散、金融危機、病毒感染等等二十一世紀的構成因素,都有其共通點。它們都是在經歷過一陣如同暴風雨前的寧靜般的助跑或停滯後,才以超乎常人直覺的速度和規模爆發出後續反應。
現今的世界,爆發了應該以超人的速度和規模去解決的問題,但我們只能以凡人平常的感覺(=輿論)去揣測的民主主義來面對,也許註定只能失敗收場。
鬥爭
那麼,罹患重症的民主主義想要重生,需要靠什麼?在此能想出三個處方。分別是(1)與民主主義鬥爭、(2)逃離民主主義、(3)目前還看不到的民主主義構想。
鬥爭是率直地面對民主主義,想透過調整和改良來解除詛咒,是很認真的做法。為了讓政治人物的注意力不光只擺在眼前的對內輿論,而是擺在以長遠的眼光看到的成果。因此,會關注GDP和平等、幸福度等成果指標的政治人物,應該保證會再投票給他,或是給予獎勵報酬,要引進這樣的做法。
除了對政治人物面對的激勵誘因進行改造的「政府治理」提案外,重新設計選舉制度的提案也不少。網路投票或App投票當然也有人提案,此外還有為了克服世代的差別,而提到政治人物或選民的任期和退休年紀。而「不同世代的選區」,以及看各個投票者還有大約多少餘命,來對選票加權的「餘命投票」的引進,也是想得到的做法。
這麼做的用意並非只是要吸引年輕人,也會聽取往往會被忽視的極少數派的聲音。不是投票給政治人物的男女人數、政黨,或是政治人物,而是投票給政策論點,允許將許多票分配給自己覺得重要的論點,這正是流動式民主主義。
話雖如此,實現的可能性令人難以期待。在既有的選舉中獲勝,構築出現今地位的現職政治人物,會想展開這樣的選舉制度改革嗎?顯然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