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沉靜的奢華:為何大嗓門在尋找安靜的你已經有的東西?
我們常在文學和電影中見到典型的內向者:歌德作品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主角維特、《傲慢與偏見》中寡言的達西先生、《哈利‧波特》中的妙麗‧格蘭傑,以及小說《飢餓遊戲》中思緒縝密、考慮周延的女英雄凱妮絲‧艾佛丁。除了書中世界,我們也經常在現實生活中遇見這類人,例如演員艾瑪‧華森、高爾夫球選手馬丁‧凱梅爾、服裝設計師加布里勒‧史特瑞勒、《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等人。這些人都不愛聲張,默默達成目標;對於隱私極為慎重,絕不公開私生活;他們予人純樸的印象,並不會將自己包裝成重要人物;他們事業有成,即使置身人海,也很難忽略他們的存在,都是一些有趣的人物。儘管如此,被人群包圍時,他們的反應極為敏感,往往十分不自在,甚至到了害羞的地步。也就是說,所謂的性格內向者,就是與自己的內在主觀世界強烈連結的人,而「內向」這個詞,便是由拉丁文的「intro」(往內)和「vertere」(轉向)組成。
性格內向的人,其實到處都是:
˙公司有位女同事,她往往比其他人更早到辦公室,因為在不受干擾、沒人盯著的情況下,她最能專注的構思自己的企劃案,完成一系列的工作。
˙因為抓住了突如其來的靈感,使得公司成為業界冠軍,這樣的資訊專家卻為了在公司慶祝會上必須站起來說幾句話,羞得兩隻耳朵都紅了。
˙放學後,小孩不願意參加同學的生日派對,也不想出門和朋友踢足球,反而寧願待在自己的房間作白日夢或思考一些事情。
˙一位受歡迎的演講人覺得,和走進坐滿了聽眾的大廳、在眾目睽睽之下站上講台相比,置身於氣氛輕鬆的閒聊環境中,反而更令她感到害怕。
˙陪著孩子來到公園兒童遊戲區玩耍的媽媽,寧願坐在一旁看報紙,也不願意和其他的家長閒話家常。
˙專注聆聽下屬報告的主管,聽完當下不置一詞,只是沉默地思索會議內容。隔天,他卻寫了封電子郵件給下屬:「你的建議說服了我,請按照你的想法繼續往下做!」
˙你有位朋友,在朋友聚會時,通常不怎麼愛說話,但只要一跨上腳踏車,朝著阿爾卑斯山口奔馳而去時,就顯得神采奕奕,整個人都活了過來。
像你們這樣回歸自我的人,處事態度趨向於保留或退卻,與大多數人截然不同。在我們這個時代,受人歡迎的理想人格特質不外乎:樂於與人接觸、個性平易近人、擅長與人溝通等,上述標準卻和你們的特質背道而馳。你們很難裝出熱情的樣子主動問候別人,或者和不熟悉的人聊天。這種與眾不同的表現,常讓外向的人摸不著頭緒,甚至將你們的做法視為缺陷,或看作對他人的侮辱。外向者認為和其他人相處、參與群眾活動都是理所當然的,於是冷淡的內向行為模式,很容易被解讀成不合群、拘謹、放不開的行為。擁有容易令人誤會的內向人格,再搭配上引人注目的事業成就、特別細膩的心思、或讓人詬病的傲慢感,讓一切雪上加霜。
實際上,不管是內向、羞怯或敏感的人,都並不沉悶無趣,也不畏懼與人來往,他們的表現只是和外向的人極端不同罷了。從生理上來看也是如此,內向者從一出生開始,腦部活動力就比外向的人高,對刺激的反應比較強烈,對多巴胺這種提高感知能力的神經傳導物質也更加敏感。於是在日常生活中:
外向的人可以同時接收很多的刺激,但對於個性較安靜的人來說,這一切卻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承受範圍。
為了擺脫日常生活中的紛亂,也為了幫自己充電,他們會需要很多獨處的時間和空間。吃完飯後,當外向的人約了朋友出門看電影時,內向的人卻寧願待在家裡自己一個人看藍光DVD。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畏懼世界、害怕人群或不喜歡與人聊天,主要的原因是,獨處是他們最深沉的心理需求。於是當外向的人著迷於大型慶生會或和一大票朋友聚會,內向的人卻認為,最快樂的事情莫過於獨處,或和三、兩位熟朋友相聚。
外向者和內向者對世界的感受如此的不同,以致於有時候對彼此感到十分陌生,就好像外星生物遇上地球人一樣。對於內向族群來說,許多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往往讓他們感覺自己好像來錯了星球。對他們來說,德國高鐵上的手機鈴聲,就像在參加好朋友舉辦的三天婚禮慶祝會時,持續縈繞耳邊的喧囂一樣:整個世界忽然變成由瘋狂刺耳的聲音組成,失去了令人安心的寧靜。
然而,情況正在隨著時代轉變。市面上出現了引起廣泛討論的專業書籍,比方說蘇珊‧坎恩所著的《安靜,就是力量》和希薇亞‧洛肯撰……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