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楊晨醫師這樣做,養出長得高、不過敏的孩子:小時候高不是高,矮不是矮,讓孩子遠離過敏,避免性早熟,把握成長關鍵期,打造黃金發育力!

  • 作者:楊晨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6/09/09

  • 定價:280元
  • 優惠價:79221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86-93313-8-8
  • 系列:真健康
  • 規格:平裝/224頁/14.8x21cm/普通級/套色印刷
  • 分類:健康養生/親子教養
好書分享:
內容簡介

小兒科名醫教你把握孩子的成長關鍵期,
打造黃金發育力!


孩子,我要你好好長大!

從懷孕開始,如何讓孩子健健康康地成長,就是父母最關心的問題:該怎麼幫孩子補充營養?可以給孩子吃保健食品嗎?過敏使用類固醇會影響發育嗎?喝轉骨湯和牛奶對長高有幫助嗎?……

每天都在治療長不高的孩子、門診經常一號難求的楊晨醫師指出,身高並非全由遺傳決定,想讓孩子長高,關鍵在於「骨頭年齡」和「把握生長時間」!男生的骨齡只能長到16歲,女生只到14歲,孩子的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成長進度就可能落後;如果孩子性早熟,也會提早喪失長高的機會,而過敏、飲食和睡眠問題,都會導致「長不高」的困擾。

想讓孩子「高人一等」其實並不難,只需要「早睡、運動、少喝飲料」三個秘訣,以及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鈣質,就能讓孩子在黃金發育期發揮最大的成長潛力。男生身高最好和最壞的結果相差了15公分,女生則是12公分,而這15公分和12公分之差的關鍵,就掌握在父母手裡!


來自家長的真實見證!

我們夫妻都不算高,原本預估兒子最好的身高是165公分左右,治療結果遠超過想像,目前他18歲將上大一,身高178公分。──浩平媽媽

女兒出生6個月後,生長曲線一直在3%以下。小學二年級時,她身高才123公分。在楊醫師超乎常人的耐心和高超的醫術下,終於讓女兒順利長到156公分!──20歲女生的母親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便帶兒子定期返診追蹤身高與骨齡,並且配合楊醫師的武功秘笈:飲食控制與運動。今年暑假,他即將升上八年級,身高已經173公分,是全班男女生中最高的!──14歲男生的母親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黃朝慶、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 鄭重推薦 ●依姓名筆劃序排列

關於作者
楊晨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和兒科部專任主治醫師、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新陳代謝內分泌科兼任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小兒學科臨床副教授。

楊醫師專攻遺傳學,擁有十多年豐富診療經驗,是國內治療兒童身高問題的專家。她經常看到許多父母不惜花大錢「拚身高」,但8到9成都太晚了,而一旦錯過長高機會,就再也「回不去了」,因此她希望透過本書跟所有關心孩子發育的家長們分享正確的觀念,幫助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打下良好的基礎。
內容試閱
注意寶寶的頭圍、身高、體重三大參數



經過十個月的漫長等待,寶寶終於呱呱墜地了!準媽咪們也在滿心喜悅之下,展開育兒大戰。當寶寶出生後,媽咪們都會領到一本《兒童健康手冊》,也就是俗稱的「寶寶手冊」,裡面記載許多育兒資訊及寶寶出生後的狀況紀錄。翻開寶寶手冊,我們首先會看到「寶寶出生狀況記錄表」,除了寶寶出生的時間之外,還記載了體重、身長及頭圍等三個重要參數。爸媽們可要詳細研究一下,因為裡面藏有新生兒是否健康的訊息。

家長們可以對照寶寶手冊後面的生長曲線圖,將體重、身長及頭圍的數值換算成百分位,就可以得知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成長的情況。如果寶寶的體重、身長及頭圍三個參數都偏小,稱為「對稱性發展遲緩」,表示胎兒整體發育皆不好。此時須特別注意,因為很有可能是先天染色體異常或胎兒先天性感染(如弓漿蟲感染)的問題。如果頭圍、身高正常,只有體重發育較差,稱為「非對稱性發展遲緩」,此時不用過度擔心,因為很可能是胎兒本身正常,但媽媽營養不好或子宮不良造成的。母親懷孕年齡較大、體重較輕、多胞胎等情況,都有可能造成胎兒非對稱性發展遲緩。在臺灣,大部分的爸爸媽媽都很關心胎兒的體重,卻忽略了頭圍及身長其實更為重要。



約四分之一的SGA胎兒,出生後無法到達正常發育



胎兒發育及體重小於妊娠週數所該有的正常值,被稱為「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例如正常足月三十七週的胎兒應該有兩千五百公克以上,但SGA胎兒卻小於兩千五百公克。而大於妊娠週數所該有的正常值,則是「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根據醫學資料顯示,SGA的胎兒約占出生嬰兒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十,常併有週產期窒息、低體溫、低血糖、低血鈣、紅血球增多症、血小板低下和先天性畸形等臨床問題,同時也易有長期生長不良、神經系統障礙及較高的胎兒及嬰兒死亡率。

SGA的寶寶出生後,約有四分之一發育無法跟上其他孩子。不過SGA的小朋友們有一項特權,兩歲前身高及體重可以偏小一些,家長在這個時期也無需太過操心他們的身高、體重等問題,只要持續到醫院追蹤即可。但兩歲過後,就必須到達正常成長範圍。

至於LGA,也就是比妊娠年齡該有的正常值大的胎兒,也會有很多併發症。例如因為血液較為濃稠、紅血球數目較多,導致出生後餵食困難,同時也易有黃疸、低血糖等情況。此外,LGA的小朋友也可能因肺部不成熟,造成呼吸窘迫症。體型太大的寶寶,出生時容易被擠壓到肩部,造成鎖骨骨折,甚至是臂叢神經受傷,需經由復健才能恢復正常。

LGA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為四千至四千四百九十九公克,第二等級為四千五百至四千九百九十九公克,第三等級則是大於五千公克。只要是大於四千公克的胎兒,醫學上都稱為「巨嬰」。由此可知,寶寶不是愈大愈好,適當的營養攝取才能讓寶寶發育正常。



幼兒期是腦部及器官成熟的關鍵時期



經過了「一暝大一吋」的嬰兒期,寶寶開始進入幼兒期,成長發育的速度也稍微趨緩。七歲以前是小朋友的腦部及各種器官趨於成熟的關鍵時期,家長們如果能夠建立正確的觀念,對於孩子的成長發育將具有正面的助力。

由於先天基因遺傳加上後天條件等差異,每個孩子成長的速度皆不相同。很多家長覺得自己家的寶貝看起來好像長得比別人慢,會擔心是否有生長遲緩的問題。其實要判斷孩子生長速度是否正常,光憑感覺是不夠的,必須使用更科學、更專業的評估方法才行。



留意成長里程碑



古人說:「七坐、八爬、九發牙。」表示寶寶七個月要學會坐,八個月學會爬,九個月長牙齒。雖然並非每個小孩發展都完全符合這個標準,但還是有一個時間表可以參考,我們稱之為「兒童發展里程碑」。發展里程碑的意義是讓家長們對於孩子的行為發展有參考的準則,才能評估是否有發展遲緩的問題,以及該不該進行早期療育。

從孩子大腦及身體的發展可分為粗動作、精細動作、認知、語言及人際互動等幾個面向,以下有幾個重要的時間表可以參考。但是要提醒家長們,由於遺傳基因及生活環境的差別,每個小朋友的發展能力不盡相同,切勿存著互相比較的心態。只要孩子在時間點裡達到標準即可,操之過急反而容易為孩子帶來壓力,造成不好的影響。



語言發展:

從牙牙學語到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幼兒的語言發展可說是非常地迅速。語言跟小朋友的大腦發育及學習能力息息相關,因此是一項相當重要的指標。不過,家長們也不必因此讓孩子學習唐詩三百首或提早學美語,只要符合兩歲會說兩個字的詞彙(不包含疊字,例如:吃飯、不要等),三歲會說三個字的詞彙(例如:我想玩、我不要),四歲會說四個字的詞彙(例給:我想吃飯、我要洗澡)的標準即可。

當語言發展嚴重遲緩時,可能是智能不足或聽力有問題,應盡快轉介早療單位,才能幫助孩子發展。此外,特別提醒爸媽們,兩歲的小朋友走路就應該走穩了,兩歲以後若還出現踮腳尖走路的情形,表示神經發育較不成熟,這種情況下很可能會伴隨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家長們應特別留意。



手部的發展:

孩子手部動作的發展也是重要的指標,三、四個月時可以用手抓東西往嘴裡送,七、八個月時可以將玩具由一手換至另一手,十二個月可以用拇指及指尖拿東西,我們可以發現孩子手部的動作愈來愈精細。有些家長會早早讓孩子自己拿筷子吃飯或提筆寫字,但是孩子手部的精細動作及協調能力都還未發展至此,因此建議三歲左右再學習更為恰當。



牙齒及視力:

每個人長第一顆牙的時間點不一樣,從四個月到一歲半都有可能,只要寶寶冒第一顆牙,就可以開始每半年帶至牙醫診所塗氟。四歲之前孩子的眼睛還在近視狀態,因此,視力健康建議四歲後再多加注意即可。但其他的視力問題如弱視、斜視等,仍需一發現即請眼科評估處理。



尿床:

孩子戒完尿布後,偶爾還是會出現尿床的情況,這是因為他們尿液濃縮能力還沒那麼好。因此有些小女生四歲前、小男生五歲前尿床是正常的,請爸媽不要苛責他們。



蛋白質是讓孩子長高的催化劑



生長激素可以左右人體的生長發育情況,但它並不是直接在生長板發生作用,而是需要再傳化為生長因子(IGF-1)才行。當腦下垂體分泌生長激素,它會經由血液運送到達肝臟,並且跟生長激素接受體結合,才能轉化為生長因子。生長因子的分子結構跟胰島素類似,都是屬於活性蛋白多肽物質。生長因子能夠刺激生長板的軟骨組織,使其不斷增生,因此才能持續長高。在這過程中,蛋白質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一旦缺乏蛋白質,即使有了生長激素,骨骼及肌肉也無法合成。

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主要成分,不管是物質代謝、調控生理功能、修補身體組織、建造肌肉等都需要蛋白質。此外,想要提升免疫力,增加體內的免疫球蛋白,更是缺少不了蛋白質。在孩子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蛋白質可說是特別重要的營養素;相反地,如果缺乏蛋白質,就像蓋房子沒有足夠的原料一樣,會影響到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自然就無法長高、長壯。



多元攝取含蛋白質食物



許多食物裡都含有蛋白質,大家都知道蛋白質又分為動物性及植物性,但其實蛋白質又可分為完全蛋白質、部分完全蛋白質及不完全蛋白質等種類。

蛋白質是由胺基酸所構成的,胺基酸總共有二十二種之多,其中大約有八至十種是屬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只能從食物中獲取的「必需胺基酸」;而其他就是可以經由自身合成,不一定要從食物中取得的……more
1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