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導讀
到底錯的是資本主義自身、人類的貪念、還是政府對資本主義與人類的貪念的放任呢?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葉耀元
當初收到皇冠出版社的邀請,希望我幫昆恩.史洛伯迪安(Quinn Slobodian)的新書《黑暗資本》(Crack-Up Capitalism: Market Radicals and the Dream of a World Without Democracy)撰寫導讀,我其實充滿了期待。原因有三:其一當然是久仰史洛伯迪安教授在世界史以及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相關的造詣,可以藉由這個機會拜讀他的大作;其二是因為《黑暗資本》這本書的內容對於我自身在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上,可以提供新的素材:其三則是因為在意識形態的左與右上常常被歸類為右派的我,希望從左派的著作中找到彼此可以借鏡學習的部分。不過,在閱讀完這本《黑暗資本》之後,我心裡面卻出現了一個五味雜陳的感覺。
這本書是一個典型的歷史學家的著作,以各個案例為基礎,慢慢將一個龐大的故事與背後的邏輯串起來。要了解本著作的核心論述,就要超越各個案例的敘述,用一個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看《黑暗資本》所希望傳遞的訊息。因為造成黑暗資本〔也就是所謂有錢人(資本家)可以將財富規避到一個不會被課稅、更可以錢滾錢的投資環境大量的累計自身的財富〕存在的原因,其實不是單一國家、單一行為人、甚至是單一個理論原則所造成的,而是三者相輔相成所創造出一個幫助資本家累計財富的天堂。
簡單來說,資本主義假設透過私有化市場的形成,每個人都希望在自由的市場上競爭,以此極大化個人財富的累積。但因為這個遊戲規則很容易造成富者恆富、貧者恆貧,畢竟每個人之間的貧富差距就代表彼此的起跑點距離有多遠。是此,當代國家為了平衡這之間的距離,提出了社會福利制度以及累進稅制,希望在資本主義金字塔的頂端的勝利者可以透過高額的稅金,讓政府進行一定程度的財富重分配。但我們反過來去思考一個簡單的問題,尤其是從實質上要繳納高額稅金的這些富人的角度來思考,為什麼他們辛辛苦苦取得的財富(辛不辛苦都是個人感受,這裡不贅述),要透過政府轉交給窮人呢?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讓他們留下這些應繳納給政府的財富呢?
資本主義市場強調的競爭原則,自然而然就會讓人類的貪念越發萌芽。而當這個念頭興起了之後,下一步就是去尋找可以避稅並且錢滾錢的場地。這些「好地方」當然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因為制度的起源是人類,只有人類才可以並且會去制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制度。搭配著眾多國家與社會對於資本的渴望,畢竟這些資本可以幫助當地創造更多的商業機會以及工作機會,所以一個由菁英與執政者創制出的「經濟特區」就如雨後春筍般到處萌芽,從英國殖民時期的香港、被政府微觀控制的新加坡、甚或是在虛擬世界中透過虛擬貨幣交易脫離政府干預的市場,就一一地浮現。這就是黑暗資本的遊戲場所,也是富人逃避財富重分配的天堂。
換言之,要讓黑暗資本得以生存,資本主義市場、人性的貪念、以及政府在背後對於前述兩者的支持(不管其原因是政府自己需要資本的投入或是政府本身就是由富人所控制的)。這個邏輯說起來很簡單,但要細部去尋找三者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它們在歷史的推進之下如何創造黑暗資本的天堂,就是史洛伯迪安教授這本《黑暗資本》的工作了。讀者在看完本書之後,應該就可以將我說的框架套用在各個案例,再從中尋找每個「特區」之間的異同。
我開頭的時候說過,看完這本書我自己心裡的感受可以說是五味雜陳,其原因並不是因為我不認同作者的看法,或是本書的分析並不如同我想像中的精彩。真正讓我有複雜心情的原因,是我在看完《黑暗資本》之後,並不知道我到底應該要去批判這些「合乎法治」的黑暗資本天堂,還是應該去思考是否我們應該研擬政策方針來處理這些黑暗資本?因為就現實面來說,黑暗資本是一個資本主義市場、人性的貪念、以及政府在其中推波助瀾的結果。而歷史已經證明了,就算我們想要去干涉這股浪潮,總會出現新的工具(如網路世界與虛擬貨幣)讓黑暗資本得以不同的形式繼續生存。
或許我更想知道的事情是,我們的社會應該要鼓勵所有民眾極大化自己財富的累積,還是應該極大化同理心,進而以他人的利益為己利,不要總是想著「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呢?左派的思維對總體經濟發展自然會有負面影響,但可以讓財富分配更為平等;右派的思維雖然除了可以讓自己持有更多財富,同時間又可以推動整體經濟的發展,但卻會加大社會中的貧富差距。到底哪個方向是正確的?我作為國際關係的學者教書了十餘年,到了今天也還沒辦法在我自己的心中下定奪,但我想這個問題就留給每位讀者在看完這本書之後,自己去思考了。